中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马约翰
新清华 2022年12月28日 第2022.08期 体育部专刊
马约翰简介
马约翰(1882至1966年)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体育家、体育教育家和体育理论家。马约翰的一生是为体育事业拼搏奋斗的一生,他在体育运动、清华大学体育建设以及中国体育发展历史中承担了多种身份和角色,在50多年的体育教育工作中孜孜以求、辛勤耕耘,为清华大学和我国的体育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中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
马约翰生于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191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大学期间多次获得赛跑冠军。1914年到清华任教,1920年开始担任学校体育部主任,直至1966年去世。1949年前曾任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选拔委员会委员、田径委员会主席、足球委员会委员、中国选手总教练和奥林匹克运动会田径总教练、全国体育促进会委员等职务。1949年后担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席、国家体委委员、中国体育代表团团长、全国运动会总裁判长等职务,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考虑到祖国的荣誉问题”
1905年,马约翰在赛跑比赛中出色地超过了日本选手,激起了在场所有中国人的爱国热情。这场比赛让马约翰认识到体育比赛可以激发民族自豪感,唤起人们强身健体的愿望。
入职清华后不久,马约翰专职从事体育,力图通过体育“使青年的身体健康,洗雪‘东亚病夫’耻辱”。马约翰把爱国主义与体育锻炼结合在一起,为了祖国和民族去锻炼,成了他毕生献身体育事业的动力源泉和最终目标,也是他向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马约翰对国家的情感不仅是一种归属感,更是一种关乎个体生存、荣辱与发展的爱国热情。马启伟(马约翰的次子)曾谈到父亲对两件事感到痛心:一是看见新兵练操时,由于体力不支,一个连队竟晕倒7人,令他大吃一惊,这么弱的军队怎么能打仗。第二件事是在日本军队侵入北京后,日军把清华大学体育馆改为马厩,糟蹋得不成样子,马约翰痛心又气愤。
新中国的成立,使得马约翰“强国强民”思想与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马约翰教育学生,要“树立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而锻炼的工作目的。”在马约翰言传身教下,一批批清华学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良好的身体状况和精神面貌投身社会主义建设。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怀,为清华体育注入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和薪火相传的不朽灵魂。
从“迁移价值”到“培养健全人格最好工具”
1919至1926年期间,马约翰两次前往美国春田学院进修,并获得硕士学位。他在美国学习期间写下了《体育历程十四年》和《体育的迁移价值》等论文,后者尤其受到学术界的推崇。《体育的迁移价值》是世界上第一篇系统研究体育运动可以转化为道德品质的科学论文,完整地提出了体育的迁移价值理论——体育有巨大的教育价值,且这种价值的迁移是可以实现的。《体育的迁移价值》一文,把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创世界一流等诸多想法与体育教育相结合,成为了体育理论界的不朽著作,也奠定了马约翰“体育理论家”的地位。
在长期的体育实践中,马约翰逐渐形成了一套全面、独到、行之有效的体育思想,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教育本位的学校体育思想,体育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教育手段;面向全员的普及体育思想;坚持不懈的终身体育思想,关注学生一生体育运动问题;育人至上的竞技体育思想,“球可输,体育道德不能输”;尊重规律的科学体育思想;身心并重的体育审美思想,体育“美得很,美得很”,孩子们要“挺起胸来”;动中求逸的休闲体育思想。
马约翰常年执教清华讲坛、垂范学子,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体育除了有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功效外,作为教育的手段,更重要的是振奋精神,强大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体育除了身体训练,更是性格方面的教育。马约翰先生说:“我觉得体育的功效,最重要在培养人格,补充教育的不足……体育是培养健全人格最好的工具。”
奠定清华大学良好的体育传统
马约翰先生在清华52年辛勤工作的历程,也是清华大学体育事业不断前进的历程。清华“体育好”并不是自始而起的,“强迫运动”时期,马约翰的工作之一就是巡查逃避体育运动的学子。1928年,罗家伦校长对马约翰降薪降职,马约翰遭此境遇仍对清华体育不离不弃,“不让我当教授可以,若不让我教体育,我就要与他干一场”。后来,清华足球队赢得了华北足球赛的总冠军,全校欢腾。罗家伦见状知其错也,马上恢复马约翰原职原薪。“知错即改,光明磊落”的罗家伦校长和“钟爱体育,离职不离岗”的马约翰教授的故事,既是清华史上一段佳话,也见证了清华体育人的坚守。
蒋南翔校长在庆祝马约翰先生在清华服务50年大会上说:“在他的热心倡导下,培养了清华师生热爱体育锻炼的风气;树立了清华大学良好的体育传统。清华大学体育工作方面的建设和成绩,是同马约翰先生的正确领导和长期努力分不开的。”
马约翰在担任体育部主任一职后,大胆改革、推陈出新,清华的体育水平突飞猛进,许多以普通考生身份考入清华的同学,在马约翰及清华体育老师指导下,从单纯的体育爱好者变成了高水平专业运动员。他们既能够潜心学术,攻克科研难题,又能在运动赛场上摘金夺银、为国争光。在他们之中,黄久道、潘文炳、张龄佳、彭永馨和罗庆隆等都曾在远东运动会和全国运动会上获得冠军,以篮球运动员牟作云、孙立人为代表的清华人也曾代表中国参加远东运动会。
清华体育代表队在建校不到20年的时间内,取得了37个华北冠军,创造并保持了20项全国纪录。清华参加的12次华北运动会中,有7次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前十届远东运动会中,清华共有34名选手代表国家参赛,占到中国代表团中北京选手总人数(共计77人)的44.1%。作为一所非体育专业院校,且在校生人数“至多不过五六百人”,足见清华早期体育成就之辉煌。
那时清华园的操场旁,经常有马约翰指导学生运动的身影,他挥着拳头高呼“Fight to the finish,never give in(奋斗到底,绝不放弃)”的情景使许多同学终身不忘,倍感振奋。马约翰的言传身教和清华学生的体会,使得这种拼搏奋斗的精神在清华一代代传承下来。经过百余年的凝练,“奋斗到底,绝不放弃”逐渐成为清华体育的最好诠释。
跑道旁的马约翰,看上去是在对正在进行锻炼的年轻人加油鼓劲,实际上他是在对学生进行一种人生的教育:要拼搏,要竞争,要赶超前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运动场上“奋斗到底、绝不放弃”的体育精神磨练了清华学生“自强不息”的品质,鼓舞了清华人拼搏奋斗,勇往直前。
体育锻炼和比赛中,马约翰把“道德”摆在了首位。坚持体育道德是体育运动话语体系对“厚德载物”精神的阐释和构建。
清华体育文化重视体育道德,正确对待输赢,赢得磊落,输得坦荡,“不输体育道德”不仅是马约翰对清华体育代表队的要求,也是对清华全体同学的要求。
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
1958年,蒋南翔校长在全校体育干部会上讲:“你们看,马老今年已经76岁了,还是面红身健,我们每个同学要争取毕业后工作五十年。”这句话后来在清华演变为一个响亮的口号——“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还是在这一年,76岁的马约翰和一位清华教授合作,夺得北京市网球双打冠军,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
体育界同行推崇马约翰先生为“中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是恰如其分的。当马约翰的影响力随着现代体育在中国的发展达到更广泛的社会领域时,当“清华的马约翰”成为了“全国的马约翰”后,“奋斗到底,绝不放弃”的清华体育理念和“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清华体育精神也在赓续传承、发扬光大。
今年是马约翰先生诞辰140周年,这既是我们总结马约翰先生在体育教学、体育竞赛、体育理论等领域所作出的突出贡献的时间节点,也是对马约翰先生推动清华大学和中国体育事业不断前进的历史贡献进行再提炼的历史契机。
我们传承和弘扬马约翰先生留给我们巨大的精神财富,要继承发扬马约翰先生强国强民的爱国情怀,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人才基础;要学习践行马约翰先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坚持“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教育观,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秉承彰显马约翰先生爱岗敬业的师德风范,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职工为本,努力促进广大师生身心健康;要传承弘扬马约翰先生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不断取得创新突破,推动清华大学各项事业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