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是前行的动力
新清华 2024年05月31日 第2328期 人文清华
编者按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物质越来越丰富,为什么焦虑却越来越多,而且难以摆脱?5月15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王天夫教授做客人文清华讲坛,发表题为“我们为什么焦虑——一个社会学家的观察”的演讲,从社会学角度解析焦虑的根源,揭示社会变迁对人的影响。本报摘编部分演讲内容,邀读者一起跟随王天夫教授学习如何正确面对焦虑、与焦虑坦然共处。
●王天夫
王天夫在人文清华讲堂。
焦虑的根源
这是我第一次在这么大的剧场演讲,所以在候场的时候,我的确有点焦虑。焦虑就是这样一个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时常泛起的情绪,无处不在,让我们躲也躲不过。
2024年全球美容整形医师协会的年度报告中显示,在韩国首尔,每5名19岁-49岁的女性当中就有1人做过医美整容手术。2022年华东师范大学的一项大学生调查显示,69.7%的年轻学生因为自己的外貌而焦虑。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荷马仕的一项研究表明,相对于外貌欠佳的工作者,外貌更好的人获得了15%的额外收入。所以对于一些人来讲,容貌焦虑是难以迈过去的坎。
35岁是一个特别关键的年龄,对育龄女性而言,超过35岁会被称为“高龄产妇”。在我自己的研究里,软件工程师通常会在35岁有一个巨大的工作转型。对很多职场白领来讲,如果在35岁还没有提职升薪的话,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工作非常不顺利。35岁就是一些人的年龄焦虑。
很多时候,我们把焦虑看成个人内心的感受,但对我而言,焦虑从来都不仅是个人的心理感受。焦虑是可以传播的,是可以传染、影响他人的。当然,有的人可能会利用、甚至制造和贩卖焦虑,从焦虑情绪中谋取利益。焦虑本身具有独特的社会属性,所以对于我来讲,焦虑是一个社会学的研究课题。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焦虑是一种特别平常的人类固有情绪,是进化过程中逐渐为人们习得的神经活动功能。人类跟其他动物一样,在遇到外来潜在威胁时会不安、担忧、憋屈甚至害怕、恐惧,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本能的应激反应。这种反应是进化过程中的一种优势,它提醒我们感知潜在的危险,做好应对的准备。焦虑是一种让我们面对危险的警醒机制,它提升了我们在进化过程中生存下去的机会。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结果显示,焦虑产生的机制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与动物的无意识本能反应一致,另一部分是人类特有的记忆与思考能力。所以,无意识的本能和有意识的思考共同组成了人类焦虑的来源。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洛·梅曾提到,焦虑是非常常见且频繁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所以我们要拥抱焦虑,不要逃避。没有不焦虑的人,只不过产生焦虑的原因各不相同而已。
心理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称“焦虑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因为焦虑让我们感受生存的危机和外在的危险,所以我们想尽办法去应对它。弗洛伊德也说过“焦虑是我们行动的根本动力”,这是一种行动的机制,也是一种进化、进步的标志。在应对焦虑的过程里,人们不断地学习、提高、进步,一步一步走到现在。
为什么会有焦虑呢?为什么现代社会里的人们会有更多的焦虑呢?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变了,环境变化太快,内心难以适应,形成了一种情绪与外在变化的错配。经济史学家对过去3000年人类产出的变化速度进行了模型估计,人类发展的真正加速开始于300年前的工业革命,工业化、城市化迅猛地推动了人类的产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变化缓慢绵长,但现代社会场景的变化却相当迅猛。
2023年我们在对软件工程师的调查中,收集了超过14000份问卷并访谈了100多位软件工程师。调查数据显示,21岁至35岁年龄段有超过20%的受访者担心他们的工作会被替代。此外,有预测表明,未来的社会可能是由人工智能驱动运转的社会。这个世界在飞速地变化,人类社会可能会发展到一个我们完全陌生的地步。
焦虑社会
2021年我们做了一个关于中国医师的社会调查,在全国28个省市回收了12000多份有效问卷,并且访谈了40多位医生。调查发现,医患冲突是导致公众对医生作出负面评价的主要原因,有超过50%的医生觉得医患关系不太融洽,稍少于50%的医生认为,在接下来的5年间医患关系改善的机会并不高。48%的医生把医患关系不好归因于市场化,即医生在诊疗过程中更讲效率,包括接诊患者和医院创收等;43%的医生将其归结于人文医疗精神的消逝;21%的医生则归因于医疗技术的提升。医疗技术的进步有助于拯救更多的病人,但是一些医生却认为,医疗技术的进步对医患之间友好关系的建立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
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人们的行为除了情绪冲动所带来的应激反应之外,更多的行为经历过思考分析的合理化过程。这个合理化过程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个是符合我们生活目的和意义的价值观念,被称为“价值理性”。另一个是在行动过程里追求“投入小于产出”的工作节奏和合理手段,被称为“工具理性”。不同人的生活目的和意义各不相同,“价值理性”很难得到统一。但“工具理性”不同,在行动过程里,“投入小于产出”是一个通用的规则,可以成为在不同类型的行动的统一标准。所以,在合理行为过程中,“工具理性”一定会胜出,成为合理化人们行为的主导理性类型。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要追求更高的效率,因为更高的效率会在竞争中得到更高的评价,也会被配置更多的资源,得到更丰厚的报酬。从幼儿园的小红花排行榜到高校论文发表数量的排行榜,从电影、流行歌曲的排行榜到各个地区GDP的排行榜,无处不在,简单明了。排行榜到了极致就变成了赢家通吃,它定义只有第一名是胜利者,胜利者拿走一切,失败者颗粒无收。这必然导致非常畸形的社会心态和社会情绪——“想赢怕输”,在这种情形下人们没法不焦虑。
“零库存”曾是一种追求极致高效的企业运营观念,即所有零部件一经采购直接进入生产线,必须完全投产而不能积压;同理,所有产品一经生产必须出售而不能滞销。这的确非常高效,因为没有任何资源被闲置。但“零库存”的经营观念对于生产过程当中的意外情形的承受能力为零,一旦某个环节出现意外,生产过程就会被中断并且难以应对。在这一过程中有很多内在的、不可克服的弊端,但纵然有这些弊端,我们却无法不去追求这些效率。因为我们一旦走上了“工具理性”的道路,便成王败寇,谁都输不起,所以只好带着这些无法克服的弊端继续往前,这就是马克斯·韦伯所说的“理性的牢笼”,人们困在其中,无可摆脱。
基于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心灵状态的观察和理解,我提出“焦虑社会”的概念。“打工人”加班加点工作,用身体健康换取“工具理性”追求的效率。这类现象是焦虑的社会情绪与社会心态所导致的。另一方面,焦虑的社会心态和社会情绪也可能导致拖延症。一路焦虑、一直拖延,最终放弃、躺平。“御宅族”就是这样焦虑的社会心态和社会情绪所驱动的社会行为的生动表现。
面对焦虑
我们生活的目的在哪里?我们生活的意义在哪里?焦虑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社会学通常从研究社会问题着手,希望这个世界更美好,人们生活更幸福。很多时候社会学的研究并不能解决人们感兴趣的社会问题,但是希望我们的研究和提炼出来的概念能够帮助大家去观察社会、理解社会,帮助大家在思考的过程中寻找对日常生活的解释,能够让自己的生活更为自洽,在面对困难时更为坦然。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社会怎样产生”。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个人的力量一开始并不强大,所有猛兽的体能、敏捷性、力量可能都远远超过人类,但是人类仍然一步步进化成地球上的统御性物种。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因为我们能够形成社会,形成集体力量、集体智慧,即合作。人类进化的历史证明,亲友支持和社会合作的过程是解决任何困难的过程中最有力的资源,能够帮助我们去面对对未来的担忧和恐惧,即焦虑。
反过来,我们在追逐“工具理性”的过程里可能会忘记对“价值理性”的守护。每个人的目的和意义各不相同、各自精彩,当我们在欣赏别人的精彩时,也要坚持和坚信自己的观念和自己的价值,所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焦虑是因为我们对未来不可把握的情形感到不安和担忧。我们希望未来能够紧紧地把握在我们手中,但事实上从现在到未来有一个很长的过程,这个过程里有很多偶然,也可能有很多意外产生。这些偶然和意外是一系列的不确定性,我们无法提前决定这些不确定性。既然这样,我们应该“接受意外,承认偶然”,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坦然处之,等待未来到来,但是不要焦虑。
焦虑烙印在我们的基因里,是常见的内心情绪。我们应该认识到,焦虑并不是一件坏事,它不是我们的敌人。在漫长的进化历程里,焦虑曾经带给我们警醒,帮助我们采取行动应对危机,所以焦虑是我们很亲近的朋友。我们不要躲避它,也不要厌恶它,要学会接受“我们一定会焦虑”的事实。我们坚信人类社会的韧性,在社会变迁、社会演化的过程里一定能够找到克服焦虑的方式。
在候场的时候,我真的有点焦虑,后背还有点微微冒汗。当我一开口演讲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担忧——“我会讲成什么样”“整个演讲是不是顺利”事实上都变得不再重要了,按照自己的节奏讲下去,整个过程就过去了。所以,我们行动起来,平常面对焦虑,就可以慢慢克服。请大家相信,焦虑是你前行的动力,不要成为你心灵的羁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