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清华

日期选择

用青春点亮高原
专题报道
新清华

2024年11月22日

2345

本期8

文章23

字号【 加大 还原 减小

用青春点亮高原

——清华学子在西藏书写家国深情

新清华 2024年11月22日 第2345期 专题报道

●记者 吴一凡

5-1.jpg

在珠穆朗玛峰的巍峨与雅鲁藏布江的奔腾中,一群清华学子怀揣着对祖国的热爱,跨越千山万水,来到西藏高原,将青春与热血融入这片神奇的土地,书写着家国情怀的壮丽篇章。


薪火相传,青春接力

  这是一场戍守边防的青春接力,也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梦想传递。
  环境学院校友周作勇(图
)通过层层选拔,成为西藏军区的一名义务兵。抗震救灾中挺身而出的解放军令他深感敬佩,由此他树立了保家卫国的志向。他主动申请到最危险的日喀则地区中印边境一线执勤训练,并在两年间连续两次获得“优秀士兵”称号。
  在征兵宣讲会上,周作勇道出心声:“军营让我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忍耐,学会了严格要求自己。我坚信,磨炼是对生命最好的滋养。”铿锵有力的话让台下心潮澎湃的张美瀚当时便下定决心:“我要去西藏当兵!”
  2021年,新雅书院的张美瀚身着戎装,如愿成为进藏服役的大学生士兵。在雪域高原的两年间,无论训练多么艰苦,他都咬牙坚持。在他看来,身上的伤痕和手上的茧子都是军人的荣誉。他说:“做祖国边境线上的一座界碑,是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张美瀚戍守边防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新雅书院的康厚宏(图
),激励他决定实现萦绕心间多年的军旅梦想,到青藏高原去当兵。自入伍起,康厚宏每天坚持加练,体能成绩始终名列前茅。由于表现优秀,他成为同批新兵中第一个参加巡逻的战士。当首次巡逻的康厚宏和同伴们终于到达点位,展示国旗并喊出“宣示主权”四个字时,他瞬间热泪盈眶,“能够为祖国的边防事业贡献力量,我感到非常光荣!”

扎根基层,筑梦无悔

  西藏阿里平均海拔4500米,金融学院校友伏后明曾在这个被视为“生命禁区”的地方工作3年半,发挥自身所学为当地谋发展。“我想为这里做些什么,哪怕只是小小的改变。”伏后明扎根西藏基层近10年,始终坚持科学援藏,“要改变仅靠干部援藏、项目援藏的输血型援藏方式,探索依靠当地自身优势、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造血型援藏机制。”
  在平均海拔3800多米的日喀则市,工物系、公管学院校友曹伟(图
)一待就是16年,从街道办事处科员到县委书记,历任10个基层岗位。在曹伟的推动下,西藏海拔最高的对外开放口岸——里孜口岸正式通关,扎布耶盐湖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顺利完成试生产,仲巴县财政收入从2021年的2800万增长到前年的2.24亿,去年矿区群众人均年收入提高了八九千元。
  “放下呆板、不嫌麻烦,融入群众、引导群众”是环境学院校友王政(图
)进藏工作7年来的行动。王政认真了解乡里的“一草一木”、百姓的“一针一线”,将全乡土地的性质、用途和政策信息装在心里,曾在短时间内成功引进一个光伏储能发电项目。在担任林周县江热夏乡的乡长期间,他协商解决了村组纠纷、土地纠纷等问题,为农民工追回拖欠工资130余万,全乡村集体收入从2020年的13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411万元。
  “既然选择了基层,就要去最艰苦的基层。我会带着母校的关爱,去关心绿水青山,去关心国计民生。”王政希望自己成为“播种人”,在藏民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和“紧跟时代”的种子。
  这些清华学子用脚步丈量民情民意,用真情化解急难愁盼,让青春理想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

心系桑梓,乘梦归来

  曾经背井离乡是为了见识大千世界;如今学成归来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家乡。
  新闻学院校友仁增顿珠家在西藏贫困山村普龙沟,他毕业后投身西藏基层,用自身所学去改变家乡。“在清华学习的四年让我更加坚定了建设家乡的想法和决心。”在仁增顿珠看来,“走出去,不是为了逃离偏僻的故乡,而是为了更好地回去。”
  家境贫寒的普布多吉(图
)在国家和学校的帮助下在水利系顺利完成本科学业,并在毕业后毅然返回西藏,到基层乡镇工作。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区东嘎社区任第一书记期间,普布多吉带领社区干部群众处理了大量困扰社区发展的遗留问题,不仅创办了全区首个能承接各类培训的社区一级培训基地,还完成了社区经济发展业态转型,使其成为全市经济发展典型社区。
  “清华对我最好的教育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再回去建设家乡。西藏就是我的舞台,为人民服务就是最大的事业。”人文学院校友次仁拉姆(图
左一)在校期间每年寒暑假都会回家乡给中小学的孩子们补课,并在毕业后深入西藏基层工作。
  曾在林周县驻村的次仁拉姆,与同事走遍村庄1200余户人家,解决一批大骨节病患者就医问题,并一起争取到捐赠资金用于发展特色产业。她说:“我愿意始终做一个裤腿上沾满泥土的人,扎根西藏基层,希望为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电机系校友格桑曲宗2022年毕业后进入西藏能源规划管理部门工作,她希望能够发挥专业所学建设家乡。“拉萨变化巨大,荒滩草丛成了繁华商区。今后,万家灯火点亮,希望能有我的一份贡献。”

心之所向,步履不停

  “用我在清华、在国外、在互联网公司学到的知识,帮助西藏应对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推动西藏经济发展、产业腾飞。”这是机械系校友格勒巴桑(图)多年来的坚持和行动。
  从康奈尔大学硕士毕业回国后,格勒巴桑放弃内地高薪工作,说服妻子一同进藏。7年来,他以灵活创新的企业理念和经营方式引领了3家西藏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仅用两年半,他将拉萨净土集团旗下15家子公司全部扭亏为盈;又用4年,他从无到有打造了西藏自治区政府层面第一个区域公共品牌“地球第三极”;去年年底,他又受组织委派,承担起推动西藏国企甘露藏药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的重任。
  格勒巴桑主动扛起社会责任,全力以赴对待每项工作。他说:“我是农牧民的孩子,我们这代人的物质条件比前辈们优渥,更应追求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今天的援藏是为了将来不援藏。”
  航院校友朱岚(图
)也把建设西藏作为了一种使命担当。她在一次旅行中,与西藏结下不解之缘。十年来,她致力于保护性挖掘西藏文化,并融合国际视野和当代理念,助力构建和谐人居环境。
  “爱我所爱,行我所行。我热爱西藏,希望尽己所能,建设这片土地。”朱岚打造了全藏区新藏式住宅标杆“拉萨院子”,并且引入制氧企业,将供氧技术带进西藏,开创氧气入户先河,推动改善高海拔地区人居环境。如今,她又将精力注入“拉萨山庄”建筑群落项目,为进一步激发文旅活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这些清华人用奉献擦亮青春底色,以实干诠释家国情怀,书写着绚丽的人生诗篇。

  • 语音播报
  • 一键复制
  • 导出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