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清华

日期选择

      清华百年体育历史篇章
体育部专刊
新清华

2022年12月28日

2022.08

本期4

文章7

字号【 加大 还原 减小

清华百年体育历史篇章

新清华 2022年12月28日 第2022.08期 体育部专刊

2.jpg

《北京清华学校近章》第一章总则第3页。

3.jpg

20世纪50-60年代,同学们进行课外体育锻炼。

4.jpg

1964年,清华大学第十一届学生田径运动会入场式。

6.jpg

1986年,马约翰像在西体南侧广场揭幕。


第一章 体育肇兴
——清华学堂、清华学校时期(1911-1928)

  1911年,清华学堂开学,清华体育也同时拉开序幕。1912年,清华学堂改称清华学校,周诒春副校长提出德、智、体三育并重。同年体育部正式成立,负责全校学生的体育教学和指导学生的课余体育运动,逐渐开始实施“强迫运动”,进行“五项测试”。1913年清华学生参加远东运动会并获得两项冠军。
  1914年,马约翰应聘到清华工作,开始了他在清华大学52年辛勤工作的历程。1919年,西体育馆落成,清华开始施行正规化体育课教学。1925年,马约翰赴美攻读硕士学位,于1926年完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硕士论文《体育的迁移价值》。

第二章 乐事体育
——国立清华大学时期(1928-1937)

  1928年,清华学校改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开始招收女生。体育课规定四年必修,并进行体格测量、体格检查和体力测验。1931年梅贻琦任清华校长,此后清华很快发展成为国内外著名的综合性大学。清华体育再度蓬勃发展,田径成绩尤其突出。清华与北师大等校倡导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于1930年成立北平“五大学体育会”。1936年,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选拔赛的选手在清华集训,马约翰担任中国田径队总教练,夏翔担任教练。

第三章 艰难岁月
——西南联大及复员时期(1937-1949)

  1937年,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翌年迁于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马约翰任体育部主任。在艰苦的条件下体育课的良好传统依然得到了保持,体育不及格者仍然不能毕业,同时校内建立各种体育协会。1946年,清华大学在北平清华园复员,清华的体育教学内容与联大时期相比,增加了球类和游泳等课目,课外体育活动也有所开展。

第四章 高歌猛进
——新中国成立初期十七年(1949-1966)

  1949年,新中国成立,马约翰任中国体育总会副主任,清华教授钱伟长任委员。1952年,蒋南翔出任清华大学校长,清华体育也得到了空前发展,“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口号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1953年,开始实行劳动卫国制度,坚持开设4个年级的体育课,并重视女生体育的开展。
  1959年,清华18名在校生及1名工人参加新中国第一届全运会,共取得6金1银3铜的好成绩。18位体育教师参加裁判工作,马约翰任总裁判长。1963至1966年,学校出台新“五项锻炼标准”,以使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有一定的标准可循。这一时期,“人人锻炼、天天锻炼”成为清华园体育发展的基本目标。

第五章 动荡年代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1970年,随着清华体育课的恢复,运动比赛也逐渐恢复,举行第十四届运动会。这一时期教职工体育比较活跃,多数教师能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积极参加各种比赛。1972年,清华大学率先公布了新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90%以上。1973年,开始恢复体育代表队制度。

第六章 再创辉煌
——改革开放时期(1977-1993)

  1979年,体育教研组更名为体育教研室。体育课率先在全校恢复教学秩序,群众性体育活动积极开展。1984年设立“马约翰流动杯”,还向为体育作出突出贡献的毕业生颁发马约翰奖章。1986年,马约翰塑像在西操落成。同年,清华大学与附中联合创办马约翰体育特长班,探索“一条龙”的竞技人才培养模式。
  1990年,国家教委批准清华大学等11所学校为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试点学校。1992年,体育课被评为全校一类课。

第七章 追求卓越
——百年清华奥运情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体育(1994-2012)

  1994年,校体委主任陈希指出“清华体育要纳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建设轨道”。体育教研组更名为体育教研部。1995年,开始探索“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模式,相继成立田径、跳水等多支高水平代表队,并形成了“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教育观。同年起,清华大学连续获得北京高校田径运动会“十四连冠”,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六连冠”。
  1996年,成立跨学科交叉研究机构“清华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研究中心”。1998年“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学位点建立,之后相继建成博士点、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并于2011年建成“体育学”一级学科。2001年,综合体育馆、游泳馆建成并投入使用,承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跳水和篮球比赛。获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004年,“大学体育”课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5年,清华学生参加第23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并获得2枚金牌,参加第10届全国运动会并获得5枚金牌。2008年,体育教研部更名为体育部,恢复了建校之初的名称。体育部全面参与北京奥运会:5名在校学生参加比赛;26位教师参加裁判、教练及服务工作。清华综合体育馆和游泳跳水馆作为奥运会的独立训练场馆。
  2009年清华大学获得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体育部成功举办“亚洲人类学论坛”。开始在全校实施新的“阳光长跑”课外锻炼制度。维学馆(东操田径场东侧看台)建成,地下为射击馆。清华学生参加第11届全运会并获得1枚金牌。2010年,“4+2+2”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正式建立实施。体育部全体教师参与百年校庆团体操《清华颂》创作和体育荣誉室建设工作。紫荆气膜馆建成。
  2011年,百年校庆团体操表演获得成功。清华大学“体育荣誉室”在西体育馆正式落成。体育部举办国际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暨第22届泛亚体育科学大会。开始实行自主招生体质测试。2012年,举办体育部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和马约翰诞辰13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获得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校长杯”。连任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田径分会主席单位。

第八章 继往开来
——新百年清华大学体育发展(2013年至今)

  2013年,举行纪念蒋南翔诞辰100周年系列研讨会之五“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启动体育部人事制度改革。清华学生参加第12届全运会获得2枚金牌。2014年,恢复大一新生第一堂体育课。清华学生自发喊出“无体育、不清华”的口号。承办第14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清华学生和校友在第17届亚运会上获得6枚金牌。参加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并作经验交流。首门慕课“足球运动与科学”在“学堂在线”平台上线。举行体育代表队建队60周年纪念活动。
  2015年,举办首届校园马拉松。恢复男子足球高水平运动队招生。2016年,举办首届世界名校足球赛。2017年,举办“双60”系列活动(“马约翰杯”学生田径运动会举办60届,“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口号提出60年)。恢复“不会游泳不能毕业”的老校规和大一下午4点后不排课的传统,并从2017级开始执行。为清华本科生开设体育辅修学位。开始招收全日制体育管理专业硕士。首次为国际本科新生开设拓展营体育课。在第13届全国运动会竞技、群体和青年项目上获得6枚金牌,获得全国学生运动会“校长杯”。
  2018年,清华大学与国家体育总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首批招生的非全日制冬奥赛事管理专业研究生入学。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2019年,成功举办2019清华体育高层论坛。女篮蝉联国际大体联三对三篮球世界杯冠军。开始举办“清华·体育九人谈”。2020年,受疫情影响,春季学期体育课全面实行线上教学,并在校庆期间举办“云赛事”。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校庆前夕考察清华大学,参观西体荣誉室,对清华光荣的体育传统给予充分肯定。110周年校庆团体操表演成功举办。承办第59届首都高校学生田径运动会。参加第14届全运会获得3枚金牌,再次获得全国学生运动会“校长杯”。学生杨倩在东京奥运会上获得包括首金在内的两枚金牌。2022年,男篮和女篮夺得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双冠,至此男篮和女篮分别获得4次和3次CUBA总冠军。田径队获得首都高校学生田径运动会“十三连冠”。北体育馆建成。
  110年,清华体育走过了漫长的旅程。体育已经渗透到师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层面,成为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最为难忘的回忆。清华体育110年的成就与辉煌,离不开朋辈同侪的挥洒;清华体育未来的迈步向前,更离不开无数师生的身体力行。在科学思想的指引下、在体育育人理念的熏陶下、在优秀传统精神的激励下、在厚重的历史责任感的感召下,相信清华体育人一定会奋勇当先,跳得更高、跑得更快、飞得更远,取得更大的胜利,展现清华体育新百年的新辉煌!

  • 语音播报
  • 一键复制
  • 导出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