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清华

日期选择

二〇二二年清华大学朱自清文学奖获奖作品摘登(四) 二〇二二年清华大学朱自清文学奖获奖作品摘登(四)
副刊
新清华

2023年06月30日

2294

本期8

文章26

字号【 加大 还原 减小

二〇二二年清华大学朱自清文学奖获奖作品摘登(四)

新清华 2023年06月30日 第2294期 副刊

生如苇草
(小说节选·二)
外文系 毛烨希


  十字路口,人潮汹涌,红灯。她踩下刹车,麻木地等待。她要回到她幼年的故乡——那个父亲带着她和母亲离开的地方。
  她跟母亲说去走亲戚,但其实离过节还有好几天。她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早早地就开车出发。也许她只是想逃。
  她路过之前她和丈夫欢欢喜喜买下的房子,那块菜地现在杂草丛生,一片荒疏。她只匆匆扫了一眼,便继续向前开了。
  乡土……她对于这块土地的记忆已经模糊。那是她出生的地方。她记得土路上晒干了的牛粪,记得砖瓦砌的、简陋但开阔的平房,记得好像都与她家世代相熟的大姑大姨们。她依稀记得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她有时怀疑,是不是逃离这种生活让父亲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贫穷的,落后的,闭塞的,陈旧的……她极少去想,也想不起来在这里的生活,便姑且这样想着。
  她年年都回乡下——逢年过节时。这似乎是一种义务。拜访几家人,放下礼盒,坐坐,吃顿饭,说几句客套话,问候一下各家的老人,然后驱车离开。
  今年也不会例外。她看到车窗外大片大片的田地,有的仍青青葱葱,更多的已一派灰黄。烧过荒的土地黑黝黝的,闷着未熄的火光。几群乌鸦聚在田中啄食烤过的种子。车乍然经过,惊起黑压压的一片。路的另一边是散落的平房。平房前无一例外地摆着小凳。几个老人坐在小凳上,手搭着两腿间的木拐杖,半闭的眼注视着过往的车辆。他们的身后是敞开的门,门上张贴着齐整的对联,红色的,白色的,黄色的,绿色的……又是白色的,绿色的,黄色的,白色的……红色的对联这样少——她暗自惊道。多年来她对这一切熟视无睹。
  她下车,驻足。眼前的这块田地上新苗初长,地的尽头隆起一个坟包。坟包后是一汪池塘。池塘背后,远处的田地里隆着一个一个更多的坟包,盖着花花绿绿的花圈,静默地伫立在欣欣向荣的,寸草不生的,黄色的,绿色的,黑色的土地上。
  “不会怕吗……”她低声呢喃。
  “怕什么?那堆坟包?”一个老人牵着一头老牛从田埂上经过。
  她自嘲地笑笑。她不知道她怕不怕死,但她知道她怕生。生的责任,生的矛盾,生的痛苦,生的无常。多年来她一直追求着生的安定快乐,金钱、房子、家庭、孩子……她紧紧地抓着,有时近乎偏执。某种复杂强烈的情感充当着她的动力——是爱?不甘?甚至……恨?她不清楚。但她清楚地感觉到自己的局限,好像她不能一次性抓住那么多东西——她承受不起。她设想过换一种活法,卸下一切、一身轻松的活法。可那飘飘然的梦境底下,她听到亲人的声音,女儿,母亲,丈夫……她怎么可能……怎么舍得一走了之?对她而言,生不是老天馈赠的礼物,不是光辉璀璨的太阳。生是夜空里明晃晃的月亮,照得人无可逃遁。她强撑着,可她的心在颤抖。
  “你是城里人吧?”老人瞧着她。
  她点点头。“我一瞧一个准。”老人有几分得意。
  “我告诉你啊,没啥好怕的,怕什么来什么!”老人用鞭子挥走牛尾巴旁嗡嗡的苍蝇,“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呗——跟那草一样。”他拿鞭子指指池塘的方向。
  她顺着鞭子望去,看到一簇纤纤的芦苇立在塘边,在暮色下影影绰绰。几根芦苇缠到了一起,风一吹,又松开,缓缓地摇曳。
  “你们城里人不知道,苇草是个好东西啊!”
  她倏的转头,看见老人脸上横生的纹路,如大地上一道道的沟壑。
  老人咧嘴一笑,露出剩下的几颗牙齿:“我得走了——月亮都出来了!”
  她抬头,天上一弯浅浅的月亮,反射着太阳的光。久违的和谐……她也笑了。她突然感到一种广袤的、温暖的宁静,来自天光,来自大地,来自天光下、大地上的万物,来自……生命。耳边传来零星的狗吠鸡鸣,她看到两个垂暮的生命走进夕阳,在泥巴路上留下一列深深的脚印。
  “嗬哟——来!”老人开开嗓,粗哑的嗓子吼起嘹亮的号子,“正月犁耙田,二月修田基……”
  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她回头,走向远方城市的微光。
  (全文完)

  • 语音播报
  • 一键复制
  • 导出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