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 深扎根 促合作 献真心
行走在“一带一路”上的清华人
新清华 2023年10月27日 第2304期 专题报道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中国与150多个国家一起共享机遇,共谋发展。许多清华人走出去、深扎根、促合作、献真心,以“行胜于言”的校风精神参与“一带一路”交流与合作,在丝路上印下清华足迹、书写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要谋求自身发展,必须也让别人发展;要谋求自身安全,必须也让别人安全;要谋求自己过得好,必须也让别人过得好。清华大学在2016年成立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史志钦介绍说,在思想倡议方面,多个学院的老师们参与到相关部委的论证会、提交报告并承担重大课题,通过国家高端智库这一渠道发挥着政策咨询的作用。
在社科学院副院长赵可金教授看来,“一带一路”就是要探索全球共同发展之路。2017年,清华创立“一带一路”达沃斯论坛,在世界经济的中心地带传播中国的声音、阐释中国的政策。“一带一路”的诸多项目为师生天然地提供了巨大的实验室,其中到处都有清华人的身影。
国之交往与民之交往是密切相关的。
土木系校友、中国电建十一局非洲分局局长助理曹丰泽毕业后赴坦桑尼亚,“非洲的大部分国家处在发展程度极低的状态,我希望破除这个世界原有的一些不良循环。”曹丰泽在“一带一路”重要工程项目上挥洒青春,在非洲的热土上,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他曾苦苦思考自己对社会究竟有什么正面的效用,而当他面对宏伟的水电工程奇观,作为建设团队的一员,他感叹:“人类建设者是如此渺小却伟大。”
一座在非洲独一无二的双子塔从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拔地而起,建筑学院校友、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张一擎参与了这一建设项目。双子塔之间通过一个连廊连通,在连廊四个角通过液压方式使其平稳上升,可升到140米左右,整个控制过程难度很大,在非洲应该是首创。在项目的关键节点,正是中埃建交六十五周年之际,双子塔与连廊仿佛两个巨人互相握手,寓意着中埃之间的深厚友谊。“清华在工程专业方面的领先性,让我们在工作当中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用我们的承诺和智慧雕塑时代的艺术品。”张一擎说。中国基建的超强行动力再次赢得世界喝彩。
“由于不了解,所以会有模糊认识和刻板印象。因此,一手信息非常重要,用自己的脚步丈量非常重要。”新闻学院党委书记胡钰教授介绍,从2017年开始,清华大学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带领学生探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今年在沙特阿拉伯访问时,一位沙特的大学女生用中文背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感动了在场师生。在埃及访问交流时,开罗大学中文系的学生现场朗诵了鲁迅先生《热风》中的名段: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探访期间,团队在酒店大堂偶遇一场婚礼,参加婚礼的宾客热情邀请团队师生加入婚礼派对,在欢庆的歌声中中埃人民开心共舞,不同的衣袍之下是同样自由奔放热爱和平的灵魂。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让当代青年学子充分感受不同文化族群的友善,实现多元文化的共鸣与感动。
近年来,许多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怀揣梦想来到清华求学,他们在开放包容的校园里感受不一样的高等教育氛围,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看见一个更真实的中国。
“我们班里有16名同学,来自11个国家。我们正在了解中国,同时互相学习各个国家的文化。”国际公共卫生硕士项目学生、来自尼泊尔的迪里普觉得,在这样的环境里,世界各个国家之间变得很近很近。土木系硕士研究生郑好曾在联合国亚太青年交流项目中,作为中国代表去“一带一路”沿线的泰国的不发达地区进行调研,“这个经历为我种下了一颗想要到联合国去交流实习、成为国际公务员的种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实践。十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道,吹着同一阵风,望着同一片云,感受着对方的脚步和呼吸,在包容、协商、交流中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站在新的起点,拥抱新的未来,清华人将继续在“一带一路”上挥洒光和热。(全球传播办)
图片分别为:
①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的双子塔建设项目。
②曹丰泽在坦桑尼亚与当地儿童交流。
③“一带一路”达沃斯论坛。
④坦桑尼亚的水电工程建设项目。
⑤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师生探访埃及。
⑥国际公共卫生硕士项目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