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四方 信念引航
2024级本科生新生《邓稼先传》读后感精选(二)
新清华 2024年10月18日 第2340期 专题报道
为国铸盾 百年依旧
工物系 蔡槿文
那天,接过邮递员递来的录取通知书,同时也接过了一本书,我略有一些惊讶。回到房间,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装,映入眼帘的是一张饱经风霜的“娃娃脸”,那一刻,我心里涌出了一抹亲切,肩上多了一份重量。
说是亲切,其实是一种重逢般的熟悉、崇敬乃至憧憬混合的复杂情感。还记得第一次与他相遇,是我在父亲的书架上找书看的时候。那个年龄看书,就是为了读有意思的故事,于是机缘巧合地拿起《邓稼先传》,我便再也放不下它了。我迈入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陪着这个少年朗诵四书五经;跟着这个青年在西南联大结交好友,汲取知识,看他远渡重洋仅用不到两年拿下博士学位;又随着他冲破阻碍回归百废待兴的祖国,响应祖国号召加入九院,告别家人,埋名于茫茫戈壁,放了个“大炮仗”;最后又看着这位老人卧在病床,仍然心系人类原子能事业。那时的我并不知道他的一生到底意味着什么,直到了解了那个年代的历史,看懂了他一生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他所做的事业护佑了中华的和平。
从此我心中种下了一种憧憬,我向往着那些人,那些隐姓埋名、干出惊天动地事的人。邓稼先前辈仿佛不再是历史中的人物,而是我成长路上的引领者。当我深夜奋笔感到困倦时,总能想起前辈在深夜带领组员们拉着计算尺;当我学业不顺、成绩不如人时,总能想起苏联专家撤走后前辈们从零开始创造的中国奇迹。“人间实在有些无名的人,躲开一切的热闹,独自做出来一些足以与自然抗衡的事业。”每每读到冯至先生的这句话,我心底总要生出一股强烈的崇敬与向往,或许是因为我也想成为那样的人。
前辈已经逝去,未来的中华故事将由我们来书写,这是收到学校赠书时我所感受到的肩头重担。今年是邓稼先诞辰100周年,踏入清华工物系的我也将传承责任——为国铸造新的“盾与剑”。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邓稼先前辈将会永远指引我前进的方向,给予我前行的动力。也希望我们年轻一代人,能够拥有并保持前辈“纯”的性格与品质,奋战在祖国需要的地方。
再读《邓稼先传》,重温那时的感动,亦拾奋勇前行之力,更铸为国建设“我不能走”的“清”年决心。合上此书,前辈音容脑中留,前辈精神心底藏。
遇见清华前,先遇见“清”年邓稼先
水利系 周杰
在今年夏天,历经12载寒窗苦读,我终于与3000余名学子共赴清华之约。今年对于祖国的核事业也是极为特殊的一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邓稼先诞辰100周年。看到随录取通知书一起寄来的《邓稼先传》,封面上是前辈忠厚的笑脸,在遇见清华前,我先遇见了这位伟大“清”年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北平生人;从小受到作为清华教授的父亲邓以蛰的引导,为日后专注治学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学时,北平陷落,面对外辱,血气方刚的邓稼先没有选择屈服,坚定的爱国精神让他踏上背井离乡的求学之路。
在西南联大,生活条件的下降完全没有影响到邓稼先求学的信念。他过上了“读书以外无生活”的日常,脑中充满着“千秋耻,终将雪;中兴业,需人杰”的信念,不断积攒着专业知识,终于在1948年踏上了出国留学的旅途。而两年后,面对教授邀请他去英国继续深造,他没有任何犹豫地拒绝了,他要抓紧时间回到中国去。
中国百废待兴之际,邓稼先勇担党和国家交予的使命任务,带领技术人员和一大批大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核武器的研制中,隐姓埋名几十载。最终,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在1964年试爆成功!“戈重滩上成大器,于无声中起惊雷”。
回顾先生的一生,如何在动荡时刻心无旁骛地做一个学者?必须要有对做学问纯粹的崇尚——“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如何在流落飘零时不彷徨无措,继续自己的人生追求?需要像先生那样,一生都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唯愿以身许国”。如何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命运前毫不犹豫地做出抉择?需要有“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深刻认识和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
此刻,进入清华,我心中似乎没有初入大学的迷茫和无所适从,我仿佛能看见60年前那菌状烟云,那象征着科学精神的美丽“花朵”。“要做行动上的巨人,不做言语上的矮子”和“不被敌对势力压弯的脊梁”,正如清华“行胜于言”的校风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以身许国的爱国精神也将长长久久被每一代清华人赋予新的时代价值。
功成“两弹”起轰鸣
电子系 赵登文
20世纪50年代的一天,从广州北上的火车上,一位青年靠在车窗前,双眼凝视向后飞过的田野。战争所带来的断壁残垣此时并未完全修复,他看到了到河边挑水妇女衣裳上的补丁,他看到了农妇脸上因生活的劳苦和血泪而刻下的皱纹,但他同样也看到她们的表情是那样怡然自得,那样开心。青年忽然感觉到,这不就是“心花怒放”吗?这个青年就是邓稼先,此时的他不会想到在十多年后的一天,一朵美丽的蘑菇状“巨花”会因为他而“怒放”在罗布泊的土地上。
新中国成立以后,急需核事业上的突破以提升国际地位,然而研制团队遇到的困难是巨大的:一方面没有前人的足迹可循,只能去探索;另一方面基础研究设备紧缺、落后,计算工具只能用手摇和电动计算器,效率不足。同时,科研人才也储备不足,书中提到:“更重要的差距不是工业而是人才。”此时,以邓稼先为代表的科技人才挺身而出,设施的落后便不得不用他们更多的付出来弥补,他们要忍受反复失败或各种疑问的折磨。而对于邓稼先来说,“这段日子里与其说困难在折磨他,不如说是热切的爱国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在折磨他”。最终,他的事业没有辜负他,一声轰鸣巨响让他的付出与功绩响彻了全世界。而后他一如既往,继续研究,从原子弹到氢弹,再到中子弹,一声声轰鸣中,他实现了多年前在火车上暗自许下的强国之梦。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癌症医治无效,溘然长逝。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他强忍着疼痛给中央写下建议书,为中国未来十年的核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以另一种方式继续为祖国奉献智慧。
当原子弹试爆成功后,他的功绩已足以让他享受悠闲生活,但是他选择继续研究氢弹、原子能。他只将心目中的安宁生活、真情挚爱安置在心田中的一隅,而他心田中的更多土壤始终都栽种着祖国核事业之花,只有在劳作疲累时才会停下手、抬起头远远眺望一下那恬淡生活,而后便继续为事业献身。感谢《邓稼先传》让我得以初窥这位元勋的一生,并从中找寻精神滋养。
“土性”的灵魂
行健书院 黄彬烜
马革裹尸的古罗布泊,呼啸的风声是亘古的挽歌。是什么支撑着那道坚定的身影无怨无悔地在科学领域拓荒深耕,在长久的艰难困苦与重重挑战中甘之如饴?
翻开《邓稼先传》,杨振宁先生饱含情感的话语久久回荡在我的内心深处,他说:“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回望邓稼先先生生平,他的坚毅,是中国那个年代科研工作者共性品质的投射,唯有这片古老而深沉的土地,能孕育出他们这般将农民优秀品格内化为“土性”灵魂的国家栋梁。
土深而厚,默然而寻常。中国人的温良内核外化为了邓稼先的温润气质,不必引人注目,如澄澈的潭水因深沉而平和。邓稼先温和坦诚的性格让杨振宁不由感慨:“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不求功成名就,只愿在灯火阑珊处寻得自在,正如足下的土地那般厚重无华,却默默支撑起世界。
土坚而重,踏实而安然。诚如杨振宁所言:“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许许多多各阶层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信任他。”邓稼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员,向目标突进,面对挑战发起冲锋,这是当之无愧的奇迹。
肩负多深的相信,就有多重的责任。从小培植的爱国情怀让邓稼先不允许自己辜负人民的期待,任凭工作纪律的严格要求来收束个性,甚至蒙受亲友误解不加辩护也心安理得。面对重重压力重重考验,他以中国农民般的韧性守住了国家的防线,顽强渡过难关。
邓稼先作为将自身提炼至真正的“纯”境界的代表人物,他对崇高的极致诠释感动了代代中华儿女。书中邓稼先的一言一行,深藏着他能成功领导突破“两弹”技术的真正缘由。何其有幸有邓稼先,何其有幸有那些将“土性”灵魂外
化为坚韧气质的国之脊梁!
供稿/校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