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组织中的清华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新清华 2024年11月01日 第2342期 专题报道
●记者 郭莉莉
自2017年启动学生国际组织实习任职支持辅导以来,清华大学已有500余人次赴国际组织实习任职,覆盖全球30多个国家的80多个国际组织。这些清华人,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展示了中国青年的担当与精神底色。
超越自我,追求卓越
“在国际环境中争取更多的中国话语权”
来自甘肃的李姝莹,是清华首位博士毕业后前往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实习的应届生。她于2017年从工程物理系博士毕业后赴IAEA实习一年,2018年12月实习结束后回国,2019年6月正式在IAEA任职。
提及前往国际组织工作的初衷,她说到,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围绕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展开工作,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与世界影响力逐步攀升,需要在国际环境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她认为,作为清华人,有能力也有责任挑起这个担子,上大舞台,干大事业。同时,通过对核安全、公共安全等相关课题的深入研究,她意识到与人类生存命运息息相关的安全问题,必须通过国际合作进行保障,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自管控风险、特别是核风险。
IAEA前副总干事玛丽·爱丽丝·海沃德曾对她说:“在和中国的政府官员谈合作的时候,我都会提到你,我会说中国也有很多青年人才愿意并且有能力来到IAEA的平台为世界作出贡献。”
无论是吃苦耐劳的踏实作风,还是孜孜不倦努力提升自我的积极态度,亦或是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选择,李姝莹的一言一行无不体现出清华人的担当与精神底色。
从实习生到正式员工,变化的是身份,不变的是李姝莹内心对国际组织工作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我相信通过努力,我们可以为中国和世界搭建更多的桥梁。”李姝莹说道。
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
胡维逊是苏世民书院2020届硕士毕业生,曾在联合国经社部、联合国粮农组织实习,2019年通过了联合国青年专业人员考试,获得联合国亚太经社委员会职位,目前在联合国秘书处正式任职。
谈及在苏世民书院的学习收获,他说苏世民书院最吸引他的便是其“东西荟萃”的教学模式与学生构成,来自五湖四海的学者和老师们济济一堂,让书院的每一个角落无时不刻都充满着知识和文化的碰撞。
书院“和而不同,通而不杂”的讨论氛围为学者们互相学习、增进理解提供了良好的交流环境。在许多辩论与钻研的背后,是学者们对一个更为和平、平等、包容世界的共同向往。
经过书院的学习生活,学者们往往对各自国家的政治文化和国际社会的困难挑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离开书院后,他们往往也在各自的岗位上身体力行,学以致用,为“天下为公,是谓大同”的理想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面对未来的工作生活,胡维逊说,他将践行清华精神,继续不断丰富阅历,积累知识,努力做到学贯中西、明德尚行。他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能继续勠力前行,学以致用,在世界舞台上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为实现“大同爰跻,祖国以光”而不懈奋斗。
公共管理学院2023届硕士毕业生杨清,曾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电信联盟等多个国际组织实习,毕业后前往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工作。
杨清说,她在校期间参与了很多学校及学院的社工服务,了解到许多师兄师姐放弃优渥的工作机会,告别家乡,为理想初心奔赴基层边疆的动人事迹。而她学习的是公共管理,其目标从来不是小我、小家,而是公共利益和社会效益。这也坚定了她不忘初心、前往国际组织投身全球环境治理的信念。
面向未来,杨清直言,“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只要坚持学习并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困难终会被克服,唯有在日积月累中充分准备,才会在机会来临之时发挥自己的无限可能。
未来她将继续投身气候事业,精进学习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经验、知识技能等,致力成为国际组织的气候专家,为“一带一路”和“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到需要中国声音的地方去”
石泽琨是公共管理学院2022届硕士毕业生,曾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粮食计划署实习。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考察期间,石泽琨曾作为毕业生代表向总书记汇报毕业后前往国际组织工作的情况。目前,他在联合国项目事务署泰国办公室任职。
在2022届研究生毕业生代表座谈会上,石泽琨分享了自己在联合国的实习经历,并对学校和老师的支持表示感谢:“那些我站在台前闪闪发光的时刻,离不开老师在背后的帮助与支持。我希望自己能到最需要发展的地方去,到需要中国声音的地方去,在职业发展中继续践行校歌中的那句‘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本科就读于外文系的杨元辰,是五道口金融学院2016级博士毕业生,目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担任经济学家。
把外语特长与金融背景相结合,将经济研究融入政策建议,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一直是杨元辰的梦想,而在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6年的学习帮助她梦想成真。她身上所兼具的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让她在数千名申请IMF经济学家岗位的经济学、金融学博士中脱颖而出,成为多年来唯一一位从中国大陆院校博士毕业的入选人。
谈及未来,杨元辰希望能够成为熟悉国际金融体系规则、了解未来金融发展趋势的专业人才,为我国金融外交事业添砖加瓦。从清华五道口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杨元辰感慨能够走到今天,除了个人的努力,更重要的是清华的培养,和身后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
生逢盛世,这群心怀家国的青年将在世界的舞台上继续闪耀光芒,不负母校的培养与祖国的期盼。他们将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更多的中国故事传递给世界,让世界聆听中国声音。
图片分别为:
①李姝莹参加运筹学和管理学研究协会(INFORMS)会议。
②胡维逊在联合国大会工作期间留影。
③杨清在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伦敦总部。
④杨元辰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