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阅读内化成生活的自然
——建筑学院副研究员郭璐谈阅读
新清华 2024年11月01日 第2342期 副刊
郭璐在阅读中。
Q 读书对您意味着什么?
我是“85后”,小时候能读到的书不太多。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姥爷带着我去书店买了一套《上下五千年》,它成为我小学阶段的重要读物。
高中时,我开始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讲苏东坡被贬到杭州后做了很多事,他疏浚西湖、改善环境等。其中有一句话大致是说,他用人工方法点缀自然,而不是改变自然的原本面貌。我对这句的感触很深,从高中一直记到现在,当时没去过西湖,但这句话让我特别向往。人是如何在自然环境中做事的?幼时一些萌芽性的思想和模糊的概念,通过读书逐步建立为更加清晰的想法。
我高中学的是理科。高考选专业时,从理工和人文结合的角度,我认为建筑学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到了研究生阶段,我经历了一个艰难的选择过程。因为我很喜欢建筑设计,但我更想用宏阔、综合的视野去探索世界,就选择了城市规划方向,这是我内心真正想去做的事情。
前几年,我主要做的一个工作是在历史文献中挖掘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一本书讲述城市是怎样规划的,我们就从大量的文献中搜集相关信息。这个过程特别枯燥,要阅读大量古文献,但因为我喜欢古文,所以在漫长的学术研究中还是能够保持乐观的、充满好奇的心态,阅读书籍是我做研究的动力之一。
从小时候看书到现在做学术研究,阅读是一以贯之的,它已经很自然地内化成为我无法割舍的一部分,完完全全融合在我的生活和工作中了。
Q 您的阅读态度是怎样的?
我读书的态度是博观而约取,不给自己设限。广泛地阅读,充实自己的知识世界,就算读同一本书我每次也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读书是一个认识世界的过程,而将书中的知识内化之后,又是一个塑造自我的过程。
Q 您有哪些阅读习惯和技巧?
我读的书非常杂,遇到与学术研究相关的或者感兴趣的,我都会读。但不同的书我读的深度、篇幅会不一样,我可能会选取其中感兴趣的章节读,也可能会系统地从头读到尾。在电脑上阅读也是我日常的重要阅读,它的好处是可以随时做笔记,如果不做笔记很难记得牢。我会采用多种方式做笔记,边看边记在PDF文件上或Word文档里,看到好的图会截图保存,这些都是我学术工作中非常高效的工作方法。
还有一种是兴趣性的阅读。我习惯拿一支彩笔把重要的内容标记出来,在旁边写几个字,以后再看的时候就能知道之前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再思考我现在产生的新想法。我也会用便笺纸贴在我认为特别精彩、特别有感触的地方,下次再看这本书的时候又能立刻回到当时的阅读情境,把当时的思考延续和深化,将它内化为自己认知体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