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同途,同门师兄弟携手投身新能源领域前沿
新清华 2024年12月20日 第2349期 专题报道
●学生记者 赵佳
他们曾是清华大学的同门师兄弟,毕业后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何泓材是材料学院1999级本科生、2003级博士校友,博士毕业后七年被评为985高校教授,他的实力过硬,未来可期。冯玉川是材料学院2003级本科生、2007级硕士生、2018级创新领军工程博士校友,硕士毕业后在一家汽车集团新能源部门工作,他在行业中深耕细作,稳步前进。李峥是材料学院2003级本科生、2007级博士校友,毕业后继续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专注于学术研究,不断深入钻研。
原本他们都将沿着各自的轨道平稳前行,但是心中始终怀有为国家重大需求做点实事的想法,希望探索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有效路径。最终,他们选择辞去原有的工作,放弃已经拥有的安稳生活,重新走到一起,迈上创新创业之路,投身新能源领域的前沿,推动固态锂电池技术的产业化。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他们从白手起家做到了行业领先,成为了全球固态锂电池产业化的领跑者。他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来自于在国家需要的领域作出贡献的信念。
从“同门”到“同事”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要加大研发力度,认真研究市场,用好用活政策,开发适应各种需求的产品,使之成为一个强劲的增长点。那时,中国动力电池的关键材料和技术还依赖进口,电池上车的安全性、成本、技术等问题亟待解决。冯玉川说,他们基于已有的研究基础和市场经验,深刻意识到新能源电池是影响整个产业格局的核心产品。固态锂电池因其高安全、长续航、低成本等核心优势,被认为是下一代锂电池技术的必由之路,中、美、日、韩以及欧盟等国家都将它列入了发展战略,是行业内竞相争夺的关键制高点。
在校期间,冯玉川、李峥、何泓材都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学院教授南策文,固态电解质及正极材料正是他们的研究方向。他们判断这一领域的创新既是国家和时代所需,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能够将所学的材料科学相关知识应用于科技和产业前沿,因此产生了创业的念头。了解到冯玉川的创业设想后,李峥深感这是一个技术和时代的机遇,两人一拍即合,于2014年成立了清陶(昆山)能源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续推动固态电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何泓材,作为同门师兄同时也是冯玉川、李峥的带班辅导员,非常关注清陶的发展动态。他一直想做产业化的探索,读书时,南院士也常告诉他们,如果一个材料、一项研究成果能够被应用、能够让日常生活产生改变,是更有意义的事情。2016年,已经成为一所985高校教授的何泓材,综合考虑后决定辞去教职,转向创业。公司的发展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这支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创业团队率先实现了固态锂电池的产业化,成功在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等领域实现应用,还建成了全球领先的固态锂电池生产线,构建了完备、自主可控的知识产权体系,如今已是估值超200亿的独角兽企业。
敢于“好高骛远”
善于实事求是
在公司生产车间,一条标语格外引人注意:“敢于好高骛远,善于实事求是”。冯玉川解释说,他们刻意选用了“好高骛远”这一传统上被认为是贬义词的表述,来增强冲突感和记忆点,意在敢于制定远大目标,同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脚踏实地地认识并解决遇到的挑战。这两种风格也互补般地体现在冯玉川和李峥身上。何泓材评价道,冯玉川擅长宏观方向把控,有战略眼光,而李峥执行力非常强,任何事情都能深入钻研。“他们两人一起创业,可以说是‘天作之合’。”何泓材评价道。
李峥认为,固态锂电池技术的市场化、产业化、商业化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该技术的实现不仅需要有坚定的信心和团队之间的默契配合,也需要独立自主的创新作为核心支撑。冯玉川也反复强调,固态电池赛道的竞争激烈,技术迭代迅速,只有在不断自我革命式创新的前提下,才可能保持持续领先地位,才可能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公司从无名到行业领先,在“好高骛远”与“实事求是”的平衡中行稳致远。对于全固态电池实现的时间点,冯、李、何都抱有乐观态度,他们相信,虽然全固态电池的实现还有待突破的关键材料研发,但现在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充足的准备,实现的那一天已经不远了。
清华人要作出
无负时代的选择
2024年,对于清陶能源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是公司成立10周年,这10年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由弱渐强、迅速发展的10年。李峥回望过去,感慨地说:“公司之所以能实现快速成长,是因为我们关注到国家的发展需求,并将个人发展与祖国的需要、时代的需求相结合,既为国家作了贡献,也成就了个人的一番事业。清华人,就是要在时代浪潮中作出无负时代的选择。”
在创业过程中,冯玉川表示,他们遇到过许多风险和挑战,但从来没有想过放弃或中途改变目标。他认为,整个团队的初衷从未发生变化,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在国家需要的领域作出我们的贡献”,这和他们在清华受到的教育是一致的。
何泓材则认为,“做实事”是清华给自己最深刻的引导。他说:“清华人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社会作出的贡献,能让人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这是我作为清华人很自豪的一点。”
在公司内部的每个厂区,都安放了清华日晷模型,时刻提醒大家践行“行胜于言”的精神。清华的教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这些都被冯玉川、李峥和何泓材三人反复提起。他们表示,作为创业团队能一起走下去,离不开共同的价值观,清华精神就是他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目前,已有不少清华人加入清陶,他们愿意加入不仅是因为对个人的认可,更是出于对这份事业和责任的认可。
现在,这支清华团队正朝着全固态电池产业化的目标冲刺。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形成技术上的领先,保持中国在相关领域的优势,并为未来能源领域的发展进步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