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清华

日期选择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是清华答卷
专题报道
新清华

2025年03月28日

2358

本期8

文章22

字号【 加大 还原 减小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是清华答卷

新清华 2025年03月28日 第2358期 专题报道

●记者 刘书田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办好思政课,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非常关心的大事。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2024年5月11日,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等重点举措,正成为开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新局面的关键密钥。

“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202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期望。清华师生深受鼓舞,校园里迅速掀起阵阵学习热潮。

总书记的谆谆嘱托,犹如春风细雨中的种子洒落清华园。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艾四林说:“办好、教好、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氛围更浓,条件保障更实、成效更好,思政课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六年来,清华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以钉钉子精神落实“六要”和“八个相统一”要求,坚持全校“一盘棋”,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汇聚“大师资”,全面打造思政“金课”,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思政课程体系蔚然成林,思政育人成果桃李满枝,交上了一份颇具特色的清华答卷。


铸魂育人担使命:

高质量推进课程建设,优化思政“金课”“大体系”

今年春季学期,“形势与政策”课如期开讲。校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勇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为题,为全国270所高校的138万名师生讲授本学期第一讲。课程覆盖学校北起黑河学院,南至三亚学院,东起佳木斯大学,西至喀什学院,更有7所西藏高校和15所北京民办高校首次加入,齐聚清华思政“云端”课堂,共同感悟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干货满满”“讲理分析透彻,让我明白了当前的‘形势’与‘政策’”“这是很不一样的思政课!”……新版“形势与政策”课获97.1%学生好评。宁波大学本科生姚笑笑用“奇妙”来形容这次的学习体验:“虽然相隔甚远,但是与清华大学同学们共同关注党和国家发展,思考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担当,是一次丰富见解和经历的宝贵机会。”合肥大学本科生高迎泓认为,课程兼具前沿性与时代性,共享课堂的形式让自己在获取更多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得以与更多同龄人共同答好“青春之问”。

自2022年秋季学期起,学校率先推动“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创新采用“大班讲授+小班研讨”模式,汇聚院士、教授和青年教师共同打造思政“金课”。课程紧跟时事特点,深入浅出,常将前一天发布的新闻和文件及时融入课堂,展现思政课的“清华速度”。

自2023年秋季学期起,新版“形势与政策”课面向全社会开放,为高校思政课改革“打了个样”。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致信表示:感谢清华大学将优质课程资源同步共享,给宁波大学师生带来了别样的思政课“体验”,也推动了我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清华将“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大思政课程体系建设的标杆,大力推进改革创新,着力引导本科新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打造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思政教育模式。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主线,通盘规划本科生大思政课体系,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课程群。

学生在大一“形势与政策”课上了解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由何而来”;通过大一暑期“思政实践”课,在实践中探索问题,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因何而难”;带着思考进入大二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推进”。

在学校系统谋划和大力支持下,清华思政课程体系正经历深刻变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一批思政“金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推动形成了全校聚力办好思政课、教师倾心讲好思政课、学生认真学好思政课的生动局面。


春风化雨润无声:

高效能统筹思政育人队伍,倾力建好“大师资”

眼里有四海,心中有广厦。新版“形势与政策”课之所以让同学们倍感振奋,是因为这门思政课做到了“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将形势讲出了“炮火声”,真正做到思政育人入脑入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如何配齐建强思政课专兼职师资队伍,发挥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完善的机制体制,才能更加激发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安东介绍,为更好落实中央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要求,突出教书育人的第一学术责任,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导向,学校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人事制度改革,专门制定《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聘任管理办法》。根据该《办法》,学校成立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选优配强师资队伍,健全管理评价体系,激励教师潜心教学、参与咨政服务,努力成为育人“大先生”,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清华思政课堂上,既有各行业领域的“大先生”,以“先锋军”的广阔视野和格局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备军”;也有朝气蓬勃的青年思政教师队伍,以青年影响青年,引导同学们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还有不断壮大的兼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包括改革先锋、优秀校友、大国工匠、模范人物等,共同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思政育人工作机制。

“90后”思政课教师张牧云表示,学校高度重视青年思政教师的培养。通过双导师制、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集体备课、专家听课、磨课工作坊、学术沙龙等系列举措,一批青年思政教师快速成长,成为教师队伍的主力军。

2024年5月,清华大学思政课教师学术沙龙首场活动开启。邱勇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们围坐畅谈,围绕“着力提升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主题,就如何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系统化、学理化和分领域、分专题研究,构建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的自主知识体系,有机融入、全面贯穿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体系等深入交流,凝聚共识。

“钉钉子精神”是这场沙龙的关键词。邱勇强调,发扬钉钉子精神,就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严格对照“六要”“八个相统一”的要求,把钉子一颗一颗钉实钉牢,真正钉出成效。他鼓励大家以扎实行动践行“教学就是学术”,展现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深耕思政课程建设的新气象新作为。


破茧成蝶展新篇:

高站位加强系统规划,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写世观风,识器筑梦,大江南北,皆为课堂。

2024年夏天,清华大学“思政实践”课全新升级。4016名本科生在来自49个院系和职能部门的231位教师指导下,组成245支队伍,深入时代前沿和基层一线,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中明形势、悟政策,将求知足迹印刻祖国大地,把信仰力量筑牢心底。

“教师是思政实践的关键要素。”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何建宇强调,每支实践支队都由具备开课资格的教师全程指导,担任“引导者”和“陪伴者”。课程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蕉表示,改革开设新版“思政实践”课既是培养心怀“国之大者”的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也是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要求。在经管学院本科生马静怡看来,思政课不再是枯燥说教或理论堆砌,而是理解中国发展的一把“钥匙”。

牢记高校育人使命,是思政课改革的起点。六年来,学校党委加强顶层规划,推动一系列思政课改革措施在清华园落地生根: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与思政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学校-学院-课组-教师”四级联动思政课工作体系,组织跨院系力量成立思政课教学委员会,推动课程评价、听课督导、教师培训等重点任务落实。

以“八个相统一”为指引,着力构建“大思政课”格局,统筹目标体系,打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课程群,在国内高校率先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创新“思政实践”课程建设,将建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作为重中之重,率先实现本科生必修全覆盖。

按照“六要”要求,选优配强高水平思政课教师队伍,探索“学生评价-专家评价-教师自评”多元评价体系,通过全覆盖配备青年教师发展顾问、开展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专项培训、专家听课点对点反馈指导等方式,培养青年教师成为思政课教学的创新生力军……

马克思主义学院退休教授林泰看到学校思政课程体系建设愈发完善、力量日益壮大,激动地说:“思政课无论在理论深度,还是与实践和学科相结合上,质量都有很大提高,年轻教师也正在按总书记要求成长起来,我心里感到由衷的高兴。”

思政课改革的春风已吹遍全校。从顶层设计到“一院一策”课程思政试点全覆盖,学校有力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百舸争流,万象更新。清华大学将继续引领高等教育思政课改革,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善用“大思政课”为党育新人、为国育大才,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征程上谱写新篇章。

  • 语音播报
  • 一键复制
  • 导出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