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清华

日期选择

        同丹:科研报国,“丹”心不改              张品佳:从业界回归学界,探索电气行业的未来              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召开
专题报道
新清华

2025年03月28日

2358

本期8

文章22

字号【 加大 还原 减小

同丹:科研报国,“丹”心不改

新清华 2025年03月28日 第2358期 专题报道

●记者 郭莉莉


她凭借系列科研创新成果被评为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同时入选中国区《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获达摩院青橙奖。

她就是清华大学地学系2013级博士校友、地学系副教授同丹。

收集10万数据,完成1个目标

2013年来到清华读博,刚加入课题组的同丹对科研工作有着极大的热情,但是对于整个环境领域的研究还没建立起系统的概念。导师贺克斌院士和张强教授及时的鼓励,让她稳住了阵脚。

在科学探究的实践过程中,同丹深深意识到欧美国家在气候变化研究中比我国领先一步,几乎垄断了行业领域的话语权。面对这一现状,她希望能够用自主的数据和模型,为提升我国的气候变化治理领导力做一些切实的工作。

一次次组会讨论中,同丹逐渐明确了目标。首先就是要“在全球尺度收集设备级别的基础数据”,这项庞大的工作之前并无先例。

近乎4年的时间里,同丹在全球尺度上收集了约10万家各类电厂设备级别的基础排放数据。这种尺度的数据收集与开发对科研和决策意义重大。

基于数据的研究,同丹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先后在《自然-地球科学》《自然》发表论文,揭示了国际贸易对全球和区域大气环境和气候强迫具有重要影响。这对于厘清经济-贸易-排放-污染-气候环境的关系、制订有效的全球环境政策和协同减排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以硬核的成绩让世界听见了来自中国的环保“好声音”。

留学归来,她的初衷是服务祖国迫切需求

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为更好服务国家需求,掌握国际研究趋势与进展,2018年,同丹前往美国,在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

学成归国,“丹”心不改。博士后出站后,同丹一刻不停地踏上了回国的航程,回到清华大学地学系任教。对她而言,“将自己所学所长应用到国家的紧迫需求中是我回国的初衷,更是我一定会回国的原因。”

以多学科交叉模型体系构建和大数据融合基础数据库建设等创新方法为手段,同丹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

回国后的第二年,31岁的同丹构建了能源-经济-排放-协同治理间的交叉耦合模型,为减污降碳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石。

“任何人都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环境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以人为本”,在和团队开展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同丹和团队会量化某项措施对于公众健康的影响,从而对政策制定起到更直接的指导作用。

在公众不熟悉的领域里,同丹和团队将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研究统筹考虑、统一谋划,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以人为本的研究理念。

对此,同丹表示:“近年来实施的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让人民的幸福感和公众健康得到了显著提升。我们环境科研工作者的研究也发挥了价值。”

同丹相信“任何人都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她希望“大家都可以坚守自己最初的理想和道路,去创造更多属于自己的故事。”  

  • 语音播报
  • 一键复制
  • 导出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