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干精神书写清华人的时代答卷
新清华 2025年05月09日 第2362期 专题报道
●记者 杨雪文
从左至右分别为孙愚、严振瑞、杨新臣。
“我参与过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田湾核电站的设计工作。”曾在核工业部第二研究设计院工作16年的孙愚在建校114周年之际回到母校,他谈到自己曾参与过的项目,十分骄傲。
孙愚1979年考入工程物理系,毕业后就投身于国家核电站的设计工作。令他印象最深的是承担中核集团八二一厂的整改工作。面对难题,孙愚毫不退缩,运用所学,最终将问题顺利解决。“通过在清华系统性地学习,我掌握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因此在实践操作时觉得并不困难。”
“我出生在农村,当时报考水利专业,就是想为农村农业做点贡献。”1990年从水利水电工程系毕业的严振瑞一头扎进了东深供水三期扩建和四期改造工程中。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大旱,为解决数百万同胞的饮水问题,国家仅用一年时间建成了东深供水工程。一毕业就参与到这么重要的任务,严振瑞感到既兴奋又自豪,“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清华人应有的使命和担当”。为了让港深人民喝上“放心水”,他用35年时间守护着这条“生命水脉”。
1990年入学的杨新臣,在报考专业之初,就怀抱着浓浓的报国情怀。虽然学业繁忙,但他还是选择了攻读双学位,工程物理是他擅长的专业,自动化则是他感兴趣的领域。
杨新臣曾担任“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智能计算机主题专家组总体组成员,他带领开发团队攻坚克难,在系统存储软件领域探索完全实现国产化替代的可能性。
杨新臣还曾挂职黑龙江省伊春市委常委、副市长。任职期间,他大力推动金融改革,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率先建立绿色担保机制,成立黑龙江省首家碳中和试点银行;探索文体旅融合,发展冰雪经济。
说起清华对自己的影响,他用“蜕变”来形容:“在清华,我由一个来自小县城的学生逐步成长为一个有大格局观的人。工作后把学习到的科学技术逐步应用于实践中,应用于国家和社会急需的行业中,体现自己更大的价值。”杨新臣的报国情怀一以贯之,从未动摇、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