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全胜:以科技创新赋能国家超级建筑工程
新清华 2025年09月26日 第2377期 专题报道
●记者 杨雪文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全国人大机关办公楼、北京恒基中心、北京电视中心……这一座座或传统或潮流、或庄重或个性的地标性建筑,都离不开他的设计,凝结了他的心血,也铸造了他的成就。
他就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建筑师,北京学者,“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超级建筑工程设计创新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1987级本科、1996级硕士、2020级博士校友徐全胜。
建筑师与创新者:
“建筑是最大的科技产品”
2018年初,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建院”)接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以下简称“党史展览馆”)的设计邀约,徐全胜成为项目总负责人。经过三轮角逐,北京建院的方案脱颖而出,赢得党史展览馆的设计任务。在项目初期,北京建院依托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为精细化施工管理奠定基础。隔震、绿色、减碳等科技创新技术,也都全面应用于党史展览馆的建设中。党史展览馆犹如一部“立体党史书”,是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之作。
“人流量巨大”“功能复杂”,是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设计建造难点。这座同样以科技赋能的代表性建筑,是徐全胜负责的又一重点项目。自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通航至今,这座奇迹般的建筑,不仅经受住了人流量巨大的考验,其运用的如隔震、减碳等科技创新技术,也在持续发挥着作用。据推算,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比同等规模的机场航站楼能耗降低20%,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万吨,相当于种植119万棵树,节约8850吨标煤。
“建筑是最大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时也是最大的科技产品。”徐全胜总结道。早期由他主导设计的全国人大机关办公楼,就采用了现代化的节能、环保理念。而他入行的第一部设计作品,是在刘力大师带领下设计的北京恒基中心,它以多功能、高效益为设计指导思想,被评为“20世纪9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如果能在长安街上设计一座房子,就可以退休了。”这是徐全胜曾经初入建筑业的目标。如今,他的建筑设计早已遍布北京城。
管理者:
“坚持长期主义,做科创企业”
在7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北京建院参与了数十项首都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和重要工程建设。徐全胜1992年进入北京建院工作,2017年成为北京建院的党委书记和董事长。如何带领北京建院续写辉煌,是他不断思考的问题。
“国际一流的建筑设计科创企业”,是徐全胜为北京建院设定的全新发展目标,即持续探索建筑设计过程中的科技创新,响应国家战略提出的从新基建走向新建筑,强调建筑设计与建筑科技的融合。行胜于言,为了破解国外软件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卡脖子”难题,徐全胜带领团队研发出三维数字化引擎“英心”,现已取得初步成果。2024年1月,在国家首次召开的“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上,徐全胜领衔的北京建院团队,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在徐全胜的带领下,北京建院不负往日荣光。
清华人:“在这里重塑价值观”
2020年,工作繁忙的徐全胜再次回到母校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将建筑和创新科技结合,是他重启读书生涯的初衷。他始终坚信,科研并不等同于创新,只有科研成果落地实际应用,才是真正的创新;科学家也并不等同于创新者,只有把科学家的创造运用到产品上,鼓舞了社会和世界,才是真正的创新者。无限的精神财富,是徐全胜在母校清华大学获得的最大收获。
近年来,北京建院和清华大学建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多种合作模式。徐全胜希望,未来北京建院的实践平台,能够进一步与清华大学领先的学术理论研究结合,提升双方在国际建筑领域的影响力,“为中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