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清华

日期选择

徐全胜:以科技创新赋能国家超级建筑工程 任维佳:携清华精神逐梦,铸就商业航天新标杆
专题报道
新清华

2025年09月26日

2377

本期8

文章28

字号【 加大 还原 减小

任维佳:携清华精神逐梦,铸就商业航天新标杆

新清华 2025年09月26日 第2377期 专题报道

●记者 胡思凡

今年5月,朱雀二号改进型火箭划破戈壁苍穹,将天仪研究院研制的6颗卫星送入太空。“一箭六星”的发射,不仅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批量化部署能力的成熟,更让天仪研究院的卫星在轨总数攀升至37颗。这一数字背后,是一位清华人近十年时间交出的“硬核答卷”,他就是清华大学机械系1994级本科、1999级硕士校友——任维佳。


造颗星星送上天

曾参与过神舟四号到八号、天宫一号、天舟一号等多项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任务的任维佳,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十余年后,决定自己“造星星”。

传统的航天项目周期长、成本高,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为此,任维佳与团队决定另辟蹊径,专注于研发低成本、短周期的商业小卫星。从中国科学院离职后,任维佳创立天仪研究院,并带领团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国内第一颗由民营企业自主研发的科学实验卫星——“潇湘一号”,开启了国内商业小卫星的先河。

2018年,天仪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合作的“铜川一号”卫星,将清华大学主导的空间天文项目“极光计划”软X射线偏振探测器和清华学生研发的“天格计划”伽马射线探测器送入太空。迄今,任维佳带领团队成功发射30多颗小卫星,涵盖了包括科学实验、遥感观测、物联网等多个应用领域,助力全球科研院所、高校和商业企业完成重大空间科研突破,实验成果多次登上国际顶级期刊《自然》(Nature)。


给地球拍张“X光片”

除了研发小卫星,任维佳还设想建设SAR卫星星座。SAR卫星,即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相比光学卫星具有更好的穿透性,不受天气及黑夜白昼的影响,“光学卫星就像是相机,而雷达卫星像是X光片,雷达卫星的很多优势是光学卫星无法比拟的。”任维佳解释道。

任维佳带领团队研发了我国首颗商业SAR卫星“海丝一号”,在全球首次将C波段、1m级分辨率的SAR卫星重量降低到200公斤以下。后续,天仪研究院加速SAR卫星发射部署,陆续发射了“巢湖一号”“涪城一号”“神启号01星”,以及“神启号02星”,实现从“单星验证”到“批量化生产”的跨越式发展,构建起全球首批C波段商业SAR卫星“卫星设计-星座运维-数据服务”的全产业生态链,并在利用卫星InSAR监测地表变化,特别是地表毫米级和亚毫米级变形方面,取得多项国内第一、全球第一。

2021年1月15日凌晨,印度尼西亚苏拉维西省发生6.2级地震后,地球观测组织向各国航天机构发出请求,希望用各国遥感卫星对灾区进行成像,为当地政府进行灾情评估与灾后救援提供支持。随后,印尼政府收到全球第一份有效的灾区卫星遥感数据正来自发射升空尚不满一个月的“海丝一号”。此外,在汤加火山喷发、台风杜苏芮来袭等各类突发事件中,天仪研究院迅速调度卫星进行拍摄,助力应急管理部门更准确地评估灾情,制定有效的救援计划。


始于清华园的飞天梦

回想起梦开始的地方,正是三十年前的清华园。在这里,任维佳在机械系开始了“从零起步”的科研路。“导师给出研究方向,并在每一关键环节给出指导,但具体的工作都需要自己摸索,这锻炼了我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任维佳回忆道。

对任维佳影响更深的是,他曾在清华图书馆看过梅贻琦老校长的一些演讲段落,让他感触很多,摒弃了浮躁的念头,认真对待手头的每一件事情,摆脱了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一晃三十年过去,任维佳带领团队已然打破了传统卫星平台与雷达系统“相互独立”的模式,实现雷达天线和卫星平台一体化设计;采用工业化产品替代航天级器件,进一步降低了卫星的制造成本。

任维佳相信,随着航天产业商业应用便捷性的不断探索,中国航天事业将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他将带着飞天梦想继续翱翔,推动中国商业航天取得更加坚实的成就,让航天技术真正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 语音播报
  • 一键复制
  • 导出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