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冰:从清华走向青藏高原,他要把“光”带给全世界
新清华 2023年11月24日 第2308期 专题报道
●记者 李桐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第三极”,不仅矿产资源丰富,也格外被阳光眷顾,是全国最适宜发展光伏产业的地方。
这里聚集了许多追逐阳光的人,其中一位扎根青海16年,牵头生产了青藏高原第一炉高纯多晶硅,参与了中国首批完全自主设计的千吨级高纯多晶硅生产线的建设工作,他就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00级本科校友、亚洲硅业青海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宗冰。
让中国新能源产业引领全球
光伏发电是通过光伏板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这种转换的重要媒介就是多晶硅,多晶硅进一步生产成单晶硅,才可以用来制造光伏器件。从硅铁到多晶硅,再到单晶硅,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隔着厚厚的技术壁垒。
宗冰任职的亚洲硅业于2006年开始筹建,致力于打破高纯硅材料的国外垄断。
10余年来,企业建成了中国首批千吨级高纯多晶硅工厂,是完全由中国自主设计、建设、调试、运行的工厂,之后又陆续实现了电子级多晶硅产能,2万吨每年、3万吨每年、4万吨每年……一步一个脚印。
“这些年来我们遇到过很多难题,也取得了一点成绩。”在宗冰的带领下,团队在青海西宁建成国际首条全48对棒加压还原炉构成的万吨级多晶硅单体生产线,经青海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荣获2018年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年中国专利优秀奖,企业也被评定为国家级“绿色工厂”。
在青海工作期间,宗冰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4项,发表核心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6篇,获得科技成果7项,获得专利授权45项,其中发明专利32项。
“其实不只是我,还有千千万万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在全国各地努力拼搏,致力于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让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引领全球。”宗冰说道。
彻底打破国外长期垄断局面
2004年,宗冰从清华大学电子系毕业,加入全球光伏行业龙头企业无锡尚德,从此与光伏产业结缘。
在全球高纯硅材料极度短缺的情况下,为打破国外垄断,2007年,25岁的宗冰毅然来到青海高原艰苦创业,投身于国产高纯硅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到今年已经是第16个年头。
“那时整个团队都是吃住在工厂,夜晚常伴枕边的是24小时连续开机的对讲机和应急背包,随时准备处置突发情况。”当时,宗冰作为还原车间主任,不分昼夜带领工友奋战在生产一线,第2年便成功生产出青藏高原第一炉高纯多晶硅。
新型还原炉的研发需要先制造原型炉,通过反复试验优化、修改设计,才能定型投入大规模应用,通常需要5年以上。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是采用市面上比较成熟的还原炉技术,还是研发全新的48对棒还原炉,“是冒险还是求稳,团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宗冰说。
宗冰和企业研发团队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取代传统的原型炉试验方法,仅用不到2年,就实现了48对棒还原炉的成功研发和规模化应用。这些突破彻底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的局面,国产高纯硅材料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蜕变。
为世界提供清洁能源
阳光给予了万物生命,又给予我们不竭的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青海期间,为青海的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
中国光伏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经脱胎换骨,进入赶超国际一流竞争对手的关键时期。为此,宗冰及其研发团队制定了新的目标:使中国新能源产业引领全球,屹立在世界之巅。
实现这个梦想并不容易,宗冰的底气来自多年的经验积累和技术沉淀,也来自长期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所打下的基础。
从清华学子到高纯硅材料行业的技术骨干,伴随着中国新能源和半导体产业的崛起,宗冰已成长为该领域的优秀中青年专家。在16年的职业生涯中,宗冰凭着一股不怕苦、不服输的干劲逐渐摸索出一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之路。
10多年来,宗冰为光伏行业和青海当地培养了大量人才,他领导的研发团队入选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团队,其中,有38人成为国家级创新工程师,2人被评为中国专利信息实务人才。
谈及未来,宗冰又变回了那个刚毕业的年轻人,期待为世界提供清洁能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崛起助力。
“我们青海的山更青了,水也更绿了,光伏产业对我们青海的环境、经济和生态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宗冰和他的研发团队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以智能制造为手段,以绿色发展为目标,在青藏高原上谱写清洁能源发展的新篇章。
(素材来源:西宁市广播电视台、青海卫视、《青海日报》)
图片分别为:
①宗冰近照。
②宗冰向中国科学院杨德仁院士汇报企业研发情况。
③2020年,宗冰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④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区。
⑤宗冰在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