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清华

日期选择

锚定学术强刊 剑指“世界一流”
专题报道
新清华

2023年12月01日

2309

本期8

文章24

字号【 加大 还原 减小

锚定学术强刊 剑指“世界一流”

新清华 2023年12月01日 第2309期 专题报道

●记者 彭稳平

新清华2309期-12月6日17点20-4.jpg

  期刊《先进陶瓷》(Advanced Ceramics)最新影响因子达16.9,4年蝉联同领域全球第一;《大数据挖掘与分析》(Big Data Mining and Analytics)期刊影响因子达13.6,进入全球计算机科学前2%期刊行列;《纳米研究》(Nano Research)期刊在科技文献数据库(WoS)上高频次被引用的论文数达229篇……7种期刊位居影响因子前25%的Q1区,5种科技期刊学科排名进入国际前10%。近年来,清华大学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要办就办世界一流”
多种期刊跻身世界前列

  “扎根中国,办出清华特色,争创世界一流。”清华大学出版社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兼期刊中心主任石磊说道。
  在“双一流”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引领下,出版社于2008年先后创办《建筑模拟》(Building Simulation)《纳米研究》国际学术期刊,剑指“世界一流”。
  2011年,出版社成立期刊中心,逐步加快内容创新和融合创新步伐,培养了一批专业期刊编辑和技术、管理人才,办刊专业化、集群化、国际化、数字化、集约化水平显著提高。
  目前,期刊中心共出版学术期刊54种,其中科技期刊44种,被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收录7种,新兴资源引文索引(ESCI)收录6种;人文社科期刊10种,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及其扩展版收录6种。
  “我们一开始就确立了高起点、精品化的发展模式。”在石磊看来,学校拥有学科、人才、科研、成果优势,同时集聚了分布于各行业领域、科技前沿的校友及全球学术交流体系,为期刊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核心推动力。
  2019年,《纳米研究》《摩擦》(Friction)2种期刊分别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项目(全国共22种)。16种期刊陆续入选该计划梯队期刊项目和高起点新刊等项目。
  学校围绕人工智能、气候变化、能源环境、生命健康等战略性前沿领域,创建和培育了一批高水平科技期刊,为相关学科建设与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郑纬民等主编,2018年创办时,其锁定的发展标杆就是世界顶级期刊,仅仅经过5年发展,影响因子已跃升到13.6,位居中国计算机科学领域国际期刊第一位。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李龙土等主编的《先进陶瓷》,从一个毫不起眼的新刊一点点地发展壮大:2016年被SCIE收录;2019年影响因子仅为2.889;此后3年连续闯过影响因子5.0、10.0和15.0“三道大关”,达到16.9,跃居全球陶瓷学科期刊首位。
  经过多年持续努力,多种期刊已跻身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行列。

5个交叉前沿方向
专业期刊集群特色初显

  从“培育新刊”到“刊”当大任,2020年6月,由学校科研院牵头,启动实施“清华大学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集群发展计划”项目,提出用10年时间,基本建成具有清华品牌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集群。
  面向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聚焦优势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学校在自然科学领域形成了信息科学、纳米科学、物质科学与工程技术、生命科学与医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环境等5大专业刊群。
  以信息科学刊群为例,《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在2011年改版为信息科学的专业期刊后,发展成了刊群的母刊,之后不断孕育,创办《计算可视媒体》(Computational Visual Media)《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智能与融合网络》(Intelligent and Converged Networks)等新刊,目前刊群已有9种期刊,成为中国最大的信息科学领域英文科技期刊群。其中4种期刊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8种期刊被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和工程索引(EI)收录。
  在纳米科学领域,《纳米研究》经过10余年发展,已成为全球纳米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之一。2022年影响因子为9.9,发文量超过1000篇,作为旗舰期刊带动了整个纳米科学刊群的建设。近2年就有3种新刊陆续发布上线,《纳米能源研究》(Nano Research Energy)创办2年内即进入本学科前10%行列。
  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依托清华大学环境、能源等优势学科,期刊中心于2021年组建成立气候变化与能源环境编辑部,加快在这一战略性交叉领域的期刊布局,目标到2026年创办至少12种期刊,年发文量增长至600篇以上。

加快“弯道超车”
依托自主平台“造船出海”

  面对“卡脖子”相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
  为破解我国基础研究“两头在外”的难题,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支持下,出版社自主研发了学术期刊数字化国际出版平台SciOpen。
  SciOpen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可视化技术,提供智能推荐、学术画像、知识图谱、科研趋势分析等知识服务功能,实现了从投稿、审稿、生产、发布、传播到数据分析与知识服务的学术论文全流程数字化生产与国际化传播。
  自2022年6月上线以来短短1年多时间,SciOpen已上线65种英文期刊、19000多篇文章,7000多条电子资源数据,日均浏览量2.2万次,读者遍布170多个国家,学科分类覆盖理学、工学、医学、农学、社科等领域,为学校自有学术期刊建设提供支撑的同时,为各类学会、协会组织、高等院校创办国际学术期刊提供了平台。
  中国食品杂志社社长孙勇对SciOpen的服务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新创办的《动物资源食品科学》(Food Science of Animal Resources)选择与该平台合作,看重的是平台提供的国际化审稿系统、生产系统和全媒体发布系统。强强联合下,扩大了期刊在中国以及全球的影响力。”
  “这不仅仅是个出版平台,更是一个重要的开放科学基础设施。”石磊补充道,平台的自主建设与运营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高水平基础科学支撑平台、开放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断“走出去”“引进来”,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清华大学以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让“处处开花”的科研成果惠及全球,让世界共享。

4-1.jpg

信息科学刊群和纳米科学刊群。



  • 语音播报
  • 一键复制
  • 导出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