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宝:为了中国的北斗全部用上“中国芯”
新清华 2023年12月01日 第2309期 专题报道
●记者 郭玲
2020年7月,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入网工作,我国正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这背后是400家科研单位、30余万科技人员的攻坚克难,清华大学精仪系1994级校友、广州海格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北斗导航首席科学家杨春宝就是其中一员。
1994年:一个人的旅程
1994年夏末秋初,18岁的黑龙江农村学子杨春宝来到清华大学,尽管高考成绩超出录取线20多分,但因第一志愿填报的土木系太热门,他被调剂到了精密仪器系。就在这一年,一个名曰“北斗”的工程悄然开启,目标是建造中国人自己的卫星定位系统。多年后回想,杨春宝仍觉得这是命运的安排。
本科毕业时,杨春宝获得了硕博连读的机会,并师从著名微系统技术专家尤政院士。1999年攻读博士学位时,他参与建设了中国自主研究的首颗纳型卫星清华“纳星一号”,负责星载GPS模块研发,这为他后来参与北斗导航系统技术研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07年:一群人的热血
2007年4月14日,北斗二号系统发射了首颗试验卫星。作为首批北斗应用终端的研制单位,海格通信参与了应用分系统测试。五天之后,作为产品负责人的杨春宝手持天线站在卫星定位总站篮球场上,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北斗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作现场演示,并带领团队成功实现试验星下行信号的接收。北斗二号卫星用户机第一次收到卫星信号,“那几个活泼、干练的年轻人”给孙家栋留下深刻印象。
从北斗二号到北斗三号,这群“活泼、干练的年轻人”在科研攻关的道路上不断成长。作为海格通信北斗导航领域的技术领军人,杨春宝带领团队在北斗三号系统500余种器部件国产化研制中贡献了12款芯片和4款组件。为了中国的北斗全部用上“中国芯”,他们信念坚定——不是因为有希望才坚持,而是坚持了就会有希望。
2020年:几代人的“长征”
2020年7月,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并实现核心器部件国产化率100%。从起步到全球组网,北斗工程建设完成了“三步走”,全球导航的中国星从此闪耀太空。
中国人的北斗梦,跨越了整整26年,成为几代科研人的“长征”。杨春宝觉得无比幸运,可以将人生中的18载青春深深刻进这段“长征”的热血岁月中。回顾成绩的取得,他的答案是“十八年如一日的坚持”与对“精益求精”的执着。
北斗导航系统应用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各个行业领域,并服务于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对于下一代北斗的建设发展,中国的北斗人早已锚定目标:在2035年前建成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PNT体系)。
仰望天空,北斗璀璨;脚踏实地,行稳致远。在与无数志同道合者书写“北斗传奇”的征途上,杨春宝找到了人生的坐标与方向,对于作为海格北斗人继续奋斗的下一个18年,他仍充满激情与期待,因为他始终坚信:生命的精彩在于融入时代,生命的精彩在于努力奋进,生命的精彩在于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