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清华

日期选择

        吴蓓丽:为新药研发破解关键密码              清华大学举行“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建立70 周年纪念大会
专题报道
新清华

2023年12月22日

2312

本期8

文章25

字号【 加大 还原 减小

吴蓓丽:为新药研发破解关键密码

新清华 2023年12月22日 第2312期 专题报道

●记者 王思涵

吴蓓丽近照。

  她是中国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研究的“拓荒者”,10年破解30余种G蛋白偶联受体三维结构,助力以艾滋病为代表的重大疾病药物研发。她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倡议者”,投身社会调研,提交两会提案,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建言献策。她就是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01级校友,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吴蓓丽。


远赴重洋
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高中时,吴蓓丽刚刚开始接触生物课,就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沿着生物学的深造之路,吴蓓丽步履不停,于2001年进入清华大学饶子和院士研究组学习。得“大先生”传授“大学问”,吴蓓丽深切地感受到,在“小我”之外还有一个无尽广阔的世界,等待人们去探索、揭示。从那时起,她便将科研视作值得终生追求的事业。
  2007年4月,吴蓓丽前往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开展博士后阶段的研究工作。她所从事的G蛋白偶联受体三维结构研究,是当时世界结构生物学领域最前沿的研究。世界上约40%的现代药物都通过靶向G蛋白偶联受体来发挥药效,而在此之前,人体中800多种G蛋白偶联受体,没有任何一个得到成功解析。这项研究极为重要,同时也极其困难,被很多人称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她迎难而上,选择CXCR4三维结构作为研究方向。这是“世纪杀手”艾滋病的两个“内应”之一,解码其三维结构,找到该蛋白质分子与细胞的“勾结”机制,有助于研发出更加有效的艾滋病治疗新药。同年,吴蓓丽的导师雷蒙德·史蒂文斯教授及合作团队破解了第一个人源G蛋白偶联受体晶体结构,这则喜讯深深地鼓舞着她,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这个领域做出自己的成绩,为中国的蛋白质基础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研究一 开始,便是3年。3年间,吴蓓丽做了无数假设与尝试,“997”式地泡在实验室里,不断调整各种实验条件,却依然没有结果。在看似没有任何成功迹象的胶着阶段,清华人骨子里“永不放弃”的信念成为支撑她坚持下去的力量,她勇敢地选择了一种在当时被认为不太可能成功的实验条件,却峰回路转地得到了期待已久的结论。2010年10月,吴蓓丽测定的CXCR4三维结构在《自然》(Nature)期刊上发表,这项成果为世界范围内的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研究涂上了一抹亮眼的“中国色彩”。

学成归国
誓做人民健康的“守卫者”

  自到美国的第一天,吴蓓丽就打定主意,学成后一定要尽早回到祖国,为谋求人民健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2011年夏天,吴蓓丽从美国回到上海,在上海药物研究所组建研究团队,向艾滋病毒的另一位“内应”——CCR5发起挑战。在当时,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吴蓓丽及其团队白手起家,从最小的枪头、试管开始,一点一点地积攒可用的仪器设备。缺少相关人才,她就手把手地教,实验时间紧张,她就“一个顶仨”地上。从0到1并不容易,可吴蓓丽说:“再难也要往前走。”
  在吴蓓丽与团队的努力下,国内首个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生物学研究平台被成功搭建起来,他们的研究成果也像“赛车冲线”一样,在科研的赛道上一路“狂飙”。2013年,吴蓓丽团队成功解析了CCR5晶体结构,为抗艾滋病新药塞拉维诺的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后,吴蓓丽带领团队乘胜追击,相继揭开抗血栓药物靶标P2Y1R和P2Y12R等一个又一个G蛋白偶联受体三维结构的神秘面纱,推动国内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水平追平甚至在某些领域领先全球。
  业余时间,吴蓓丽喜欢观看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谈及自己在蛋白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吴蓓丽直言自己并不是所谓的“天才车手”,只是在无尽的科研之路上“忍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压力”。吴蓓丽坚信,只要严谨认真地稳步前行,定能披荆斩棘,柳暗花明。

在实验室的“内与外”
发光发热

  回国12年,吴蓓丽先后获得了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陈嘉庚青年科学奖生命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青年创新奖等诸多荣誉奖项。“做研究,不想止步于实验室”,是吴蓓丽的内心坚持。在自己主攻的蛋白质基础研究之外,她还带领团队将基础研究转化为实际应用,围绕传染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开展药物研发,候选药物已进入临床研究。
  勇攀科技高峰的同时,吴蓓丽积极践行科研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她曾任上海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并于2023年1月当选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为保障一线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支持女性科研工作者等议题积极发声。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吴蓓丽聚焦应急药物研发和本土科技人才培养提交了两份提案,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来自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工作者的专业智慧。
  曾经,身处遥远的大洋彼岸,最令吴蓓丽挂念的还是祖国的风景。投身生物学研究26载,她始终与祖国同向同行,把自己的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之中。“膜蛋白领域仍然有着诸多未解的谜,每一项都有可能带来药学的巨大突破。”在吴蓓丽看来,科学研究是没有终点的赛道,也是无边无际的旷野,她将不畏艰险,持续前行,探寻生物医药的无尽奥秘。
 

  • 语音播报
  • 一键复制
  • 导出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