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土木人:许你钢筋铁骨
新清华 2024年07月05日 第2333期 专题报道
●记者 王思涵
高楼大厦勾勒出城市形态,路桥管隧跨越了山川河海,在博大广阔的中国版图上,清华土木人用汗水与创意助力一座座大国工程拔地而起,守护和拓展着人们的生活空间。安全、环保、经济、美观,世界首个、世界最大、世界最长……他们秉持着脚踏实地、不懈创新的工作理念,将无数的不可能变为可能,让“中国基建”闻名于世界。
他们,自强报国
早在1916年,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开始招收土木工程科留美专科生。1926年,清华学校的大学部成立工程学系,设立土木、机械、电机三科。1929年工程学系专办土木科,改称土木工程学系,土木系也自此成为清华大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工程系科之一。自建系起,土木系即同学校一起与国家共命运、随时代齐奋进、为民族谋复兴。
在风雨飘摇、民族危亡的年代里,清华土木人无惧生死,投身于爱国救亡运动之中。“九一八”事变第二年,土木系学子沈崇诲在毕业后毅然决定投笔从戎,在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会战中驾驶飞机抗击日军,最终与敌舰同归于尽,壮烈牺牲。以罗大静、阎安素、黄兰谷等为代表的土木系毕业生们,亦积极响应号召应征入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力量。
面对建设新中国的重任,清华土木系师生不仅活跃于重要工程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之中,也为民用建筑、国防设施等领域的创新突破立下汗马功劳。
1958年,土木系开始探索将毕业设计与生产或科学研究任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龙驭球院士、罗福午教授等土木系专家的指导下,毕业生们完成了北京第二通用机械厂部分车间和部分国庆献礼工程的结构设计工作。由土木系师生操刀的北京市当时市民建筑面积最大的两个住宅小区——龙潭湖小区和左家庄小区的多层住宅和配套基础设施设计工作,则为北京市大面积推广壁板住宅打下技术基础。
针对我国严峻的核威胁环境,1963年,结合备战形势和国家战略需要,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代号为“0304”的研究组正式成立。
志在报国的清华土木人,在严格保密的0304项目中埋头攻坚近20载。在他们的无私奉献下,一切从零起步的0304项目组,自主研发出我国系列抗核爆炸模拟器和快速加载器、编写了多本人防规范、设计了用于战略储备的国家第一个地下水封油库、推进了结构抗震研究、开启了全国高强混凝土研究。0304项目组成员沈恒滋和阚永魁曾参加我国第三次核试验,项目组中走出了陈肇元院士、陈聃教授、沈聚敏教授等许多中国知名的土木结构工程和防护工程专家。
许许多多的清华土木人走出校园,奔赴祖国需要的地方。他们之中,有参与或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九江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等大型桥梁钢梁设计,让万里长江变通途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方秦汉;有放弃留校资格奔赴东北,主持设计当时亚洲最大渔港大连渔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原油输出港大连新港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大洪;有投身“大三线建设”,参与完成四项大型三线备战工程设计,“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的陈玉峰……
他们,不断突破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重点工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不乏清华土木人的身影。
1994年,璀璨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在黄浦江畔冉冉升起,其总设计师、1963年于清华土木系毕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江欢成在设计方案中,大胆采用带斜撑的巨型空间框架作为主体结构,实现了东方明珠电视塔新颖造型和稳定结构的完美结合。
1995年,时任中建二局局长苏是嵋与地王大厦项目总经理陈济民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率领施工团队以平均2.75天一层楼的速度,建成了当年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高楼——深圳地王大厦。
2000年,西气东输管道工程设计总工程师、土木系校友曲慎扬在病中主持完成了上百册、500多万字的西气东输工程初步设计方案。这是世界上线路最长、供应覆盖面积最大的天然气管道。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的喜讯传遍神州大地,同为清华土木人的范重、李久林、傅学怡也与奥运结下了不解之缘。
面对史无前例的巨大挑战,时任“鸟巢”钢结构总设计师的范重和“鸟巢”工程总工程师的李久林,积极推进“鸟巢”结构设计方案和施工技术方案创新,确保“鸟巢”顺利落地。面对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钢膜外围护结构所带来的重重挑战,“水立方”结构总设计师傅学怡边科研、边攻关、边建设,使这座构思奇特的梦幻建筑成为现实。
2018年,为迎接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开建,李久林担任“冰丝带”总工程师,高质量地完成了这座“智慧场馆”的建设工作,写下清华土木人的“双奥”传奇。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齐五辉攻关超高层建筑抗震难题,为世界首个8度抗震设防烈度区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中国尊”塑造坚挺的“脊梁”;中南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霆在新冠疫情暴发时带领团队雷“霆”出战,3天交付全套设计施工图、12天建成雷神山医院并交付使用;北京城建集团副总经理张晋勋聚焦超大平面建筑施工技术,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为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建设轨道层、在165天内挖好20米深基坑并完成1万根基桩施工的任务……
在中国国际贸易中心3A工程、中国电影博物馆、国家会议中心二期、G20杭州峰会主会场、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等工程中,奋斗在工程设计与建设一线的清华土木人,秉承着注重品质、追求卓越的“匠心”,缔造了基建领域一个又一个惊艳世界的“中国奇迹”。
他们,引领未来
清华土木人始终奋斗在土木工程科研创新一线,拓展新思路、寻找新路径、探索新方法,引领着中国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
1951年于土木系毕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水利工程及地震工程专家林皋走上科研岗位之后,相继带领团队完成了中国第一个土坝抗震试验、第一个支墩坝模型的纵向弯曲抗震稳定试验等大坝抗震领域开创性的奠基工作,并作为结构组组长参与编写中国第一部核电抗震规范。
中国工程院院士、桥梁工程动力学专家曾庆元从土木系毕业后,致力于桥梁振动、列车脱轨机理和控制技术研究,提出了“弹性系统动力学总势能不变值原理”“形成系统矩阵的‘对号入座’法则”“列车脱轨能量随机分析理论”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为交通安全保驾护航。
“国家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龚晓南领衔的“复合地基理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成果被应用于遍布全国的建筑工程、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市政道路、港口和机场等工程建设领域。
土木系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肖绪文长期扎根一线,主持和参与了百余项工程的设计施工,主编的《建筑施工手册》被誉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的十部著作”之一。
土木系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岳清瑞专注于给建筑物“看病治病”,研究成果应用于武钢集团厂房、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国家体育场、京沪高铁桥梁等工业建筑、重大历史建筑、公共建筑及基础设施的工程诊治和性能提升,并构建了中国较完善的工业建筑诊治及纤维复材土木工程应用标准体系。
土木系毕业的王建平长期从事海军工程建设的设计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多项国家和军队重大战略性工程勘察设计和科研项目。供职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的土木系校友王涛、林旭川专注地震工程与防灾减灾相关研究,曾在土耳其大地震后赴当地实施国际救援。
以聂建国教授为代表的清华大学土木系专家团队,在为国家培养卓越土木工程师的同时,还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目标,承担了汶川大地震后市区建筑物震害调查及鉴定、“冰丝带”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研究、港珠澳大桥管节隧道方案设计和大桥健康监测系统设计等重要工作。
从紧贴日常生活的民用住宅到彰显大国气象的“世纪建筑”,从拦洪蓄水的大坝到跨越天堑的桥梁,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到为国家牢筑边防,时代洪流持续向前,清华土木人初心不改,以心系天下的责任担当,精益求精、创新奋进,为祖国和人民擎起上下四方。
图片从左至右依次为(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
沈崇诲、沈恒滋、阚永魁、曲慎扬、范重、林皋、龚晓南、肖绪文、岳清瑞、聂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