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望 花开永恒
新清华 2024年07月05日 第2333期 专题报道
编者按
今年是“两弹一星”元勋、清华校友邓稼先诞辰一百周年。以邓稼先为主人公的清华大学原创话剧《马兰花开》自2013年首演以来,已完成21轮99场公演,即将迎来第100场公演。值此之际,《马兰花开》剧组成员们共同回顾创演历程,共同缅怀、致敬英雄。本报选登部分感言内容,以飨读者。
《马兰花开》创编中的“加减乘除”
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马兰花开》总编剧 覃川
2013年的春天,《马兰花开》迎来了第一次美丽的“绽放”,在全程参与创编中一次次被感动和震撼,也收获了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和艺术体验。
准备阶段做“加法”。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人物的原则,我们参考各类文字和影视资料共约80部,拜访了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女士,前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进行采风,与邓稼先生前的同事和助手座谈等,尽力做到每一细节都有出处。
剧本创作做“减法”。历时一年又四个月,剧本大幅修改或再创作20余次,打磨出生动细腻的作品,正如邓稼先的人生在“舍”与“得”之间凸显价值与伟大。
舞台呈现做“乘法”。导演团队充分调度灯光、舞美、道具、化妆、服装、升降乐池等要素,再融合音乐、舞蹈、影视、朗诵等艺术形式和多媒体元素,使得全剧刚柔并济、青春向上、干净明快,许多场景和细节的设计堪称“神来之笔”。
反馈总结做“除法”。我们要从众多评语和反馈中总结经验、凝练规律,为今后校园文化及原创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也为探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特别是艺术与教育的新理念和新实践提供积极的指导。
《马兰花开》是一个新的起点。希望它能像原子弹里的中子源一样,激发“原子”们产生“乘方”般高速扩增的链式反应,让爱国情怀和人文精神在清华园中、在中国大地处处花开、时时绽放!
讲好科学家故事 启迪学子践行爱国报国志
校团委书记、《马兰花开》监制 王睿
《马兰花开》的创排工作始终坚持“一切与邓稼先精神相匹配”。话剧的全部演员均为在校学生,其中的18位景片演员有一个响亮的称号——“十八罗汉”。在全剧100多分钟的时间里,“十八罗汉”一直在幕后默默推动布景。然而,每当谢幕时景片翻转过来、景片演员现身,迎接他们的是全场热烈的掌声。以“十八罗汉”精神为代表的剧组文化,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剧组成员“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许多剧组成员在毕业时都坚定地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用实际行动践行爱国报国的价值追求。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讲好科学家故事、传播科学家精神,对于凝聚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共识具有重要意义。从2013年起,清华大学就将观看《马兰花开》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每轮演出之后,关于理想和选择的话题总会叩响青年学子的心扉。工物系学生孙启明观看过两次《马兰花开》,感动之余,他希望以专业所学投身核工业建设,为新时代核工业的蓬勃发展贡献青春力量。随着剧目在全国各地巡演,《马兰花开》成为了一堂生动的思政“公开课”。“为了祖国,他无私奉献,这种崇高、强大的爱国精神,使我深受感动。”来自香港培侨中学的学生蔡哲恒在看过《马兰花开》后表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我们作为学生应该刻苦学习,早日成才,建设香港,为国奉献。
领悟“两弹一星”精神 以行动建功新时代
马兰花开党支部书记、邓稼先饰演者、法学院2022级硕士生 陈子晗
大一观看这部话剧时,我被邓稼先的理想精神、奋斗精神和实干作风所感动,也在心中埋下了一颗“花开”的种子。怀揣着敬仰和向往,我在大一就加入剧组成为了一名景片演员,此后还担任过舞台监督。在第四年试戏时我成为了角色演员,开始扮演“邓稼先”。每当遇到困难时,我总会想起邓稼先和实验员们死磕数据的那一场戏:无论面临着多艰苦的环境和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总能凭借坚强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去达成目标。
邓稼先的故事也是无数清华人、无数爱国科学家的缩影,他们自强不息,默默奉献,为国防科技事业贡献青春力量。排演的经历,让我更好领悟了“两弹一星”精神,作为新时代的清华学子,我们应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之中,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责任,建功新时代。
《马兰花开》拥有丰富而强大的情感内核
《马兰花开》科研人员饰演者、社科学院2020级本科生 甘梓莹
《马兰花开》感动过无数人,我也是其中之一。直到现在,在经历了上百次的重复演练之后,我依然会在登台后的某个瞬间和谢幕时泪流满面。《马兰花开》之所以动人,在于它营造了一种情感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真实的历史故事所凝聚的民族情感、邓稼先的生命历程所激荡起的浓烈情感、演员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演绎为人物赋予的情感、演员之间真挚而深厚的友谊、导演对技巧的指导和对调度精益求精的完善、辅导员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以及各个技术台口的配合与信任,这些汇聚在一起,给这部话剧以丰富而强大的情感内核。
《马兰花开》给了我一种底气,它让我无畏地去面对各种挑战,让我在抉择面前听到心中的答案,让我用正确的尺度估量生命的价值,让我在复杂的湍流中坚守信念的定力。
忘我奉献 纯粹无私 薪火相传
《马兰花开》原舞监、社科学院2020级本科生 乔向荃
作为四轮演出中的技术台口,我看到了更多幕后的故事。在备受赞誉的特效衔接的背后,是许多默默守护着演出顺利进行的同学们。邓稼先有着明确的目标、清明的内心和无私的爱国之情。我们在排演中不断学习、实践“做隐姓埋名人”的赤忱精神,正如剧中上万名无名的“实验员”在黑暗中默默守护一朵“花开”。
很有幸能同《马兰花开》一起成长,邓稼先的身影和科学家们忘我奉献、纯粹无私、薪火相传的精神,我将时刻铭记,并用一生来实践。
致敬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
《马兰花开》景片演员、电子系2020级本科生 闫英南
大学四年中,我参加了三轮共19场《马兰花开》的演出,全部担任景片演员。排演过程中,地标贴可能发生松动,景片大而重、移动时可能出现几厘米误差等,这些细微变化会影响演出的感染力,我们反复练习力争做到万无一失,就像当年科学家们宁可反复计算八次也要保证数据准确一样。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每一个人的努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用这部话剧表达对科技工作者的敬意,勉励自己砥砺前行,更衷心地祝愿地球和平,世界繁荣!
此生为国
《马兰花开》宣传负责人、新闻学院2023级硕士生 王艺晓
邓稼先和科学家前辈们面对无数艰难险阻,永远坚持不懈、刻苦追求的精神,呈现在话剧宣传品上虽然只是几行墨迹,却重过万钧。这样的精神,我在剧组里有更加生动的体会。无论是台上的演员,还是幕后的老师、同学,大家都“拧成一股绳”,朝着一个方向去。
制作港澳巡演的海报时,剧组选用了邓稼先的一句话:“假如生命可以再生,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此生为国,这也将是我们的选择。
凝心聚力 爱国奉献
“话剧《马兰花开》精神溯源与美育实践”课程学生、经管学院2023级博士生 张坦
我有幸成为剧组中的一员,并参与到了“话剧《马兰花开》精神溯源与美育实践”的课程培养中。随着课程中的座谈交流和《邓稼先传》的阅读,我逐渐认识了一个更加真实而鲜活的邓稼先。爱国的信念支撑着他带领团队迈过一个个难关。
结课汇报时整个剧组建立起了一种凝聚力,这种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拼搏的凝聚力,强大到足以克服任何的困难与阻力。相信一代代清华人将在不同时代谱写出邓稼先精神的新篇章。
(本版内容来源:校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