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清华

日期选择

王子源、郭洋君、母翰尧:一屋仨室友同上清华 李鑫:祝福虽然无声 感恩震耳欲聋
专题报道
新清华

2024年08月23日

2334

本期8

文章30

字号【 加大 还原 减小

李鑫:祝福虽然无声 感恩震耳欲聋

新清华 2024年08月23日 第2334期 专题报道

●通讯员 常潇予

拿到录取通知书后,李鑫和父母特意去影楼拍摄合影。


梦启盛夏,再扬新帆,接过2024年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李鑫如愿成为新一届“四字班”的一员,被清华大学经济、金融与管理类录取。
  出生在父母均是聋哑人的家庭,在“无声的爱”中长大,他为自己写下“最美丽的月色,总是出自荒芜的山谷。”有过内心的挣扎和迷茫,也有过现实的荆棘和灰暗,陪伴和支持成为他奔跑的底气,让理想的种子破土而出。
  李鑫来自辽宁省丹东市,毕业于丹东市第二中学,谈及从小到大的经历,他把自己的出生比作“幸运与不幸交织而生的乐章”。
  他的父母都是聋哑人,从小学起,李鑫便跟着父母学习手语,如同婴儿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手指的灵活翻转间,他和家人共享成长中的喜怒哀乐,在这样无声的交流和关爱下,李鑫健康地成长。
  进入初中,青春期的意识开始萌动,大约半年的时间里,李鑫也曾因家庭的特殊性沉沦在消极的情绪中,偶尔控制不住和父母发脾气,回过头来,又陷入后悔和自责。这时候,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提到的故事让他惊醒:“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
  书中与命运抗争的自强精神和现实里父母沉默踏实的爱让他拨开困扰的“阴云”,走出成绩低迷的瓶颈期,在坚定执着的努力下,李鑫进入了高中的实验班,他也逐渐明白,这段特殊成长经历的意义,“其实这并不是一块伤疤,只是一张纸,你大可以揭开它。”
  生活中的李鑫还是父母的“话筒”,在父母外出有事时,帮他们与人流畅沟通。在他眼里,父母尽力创造的良好学习环境,已经胜过万语千言的鼓励。“我觉得爱是没有差别的,这种爱可能只是体现的形式有些不同,但都会让人感到温暖与幸福。”李鑫说。
  5岁那年,家人带李鑫到北京旅游,特意带他来到清华,记忆中的零星片段让他心生向往,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刚上高中时,李鑫的成绩不够突出,但他仍然将愿望许在了清华园。
  高中三年,李鑫潜心于课业之中,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不知疲倦的努力让他追到了曙光。
  临近高三,六科的复习接踵而至,每天似乎成了听课、笔记、作业和复习的循环,李鑫发觉自己陷入了学习的倦怠期,在无精打采的忙碌中走马观花。
  持续一段时间的低迷后,班主任才永双老师发现了异样,便经常与李鑫沟通,帮助他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父母、同学也帮助开导他,助力李鑫走出这一段迷茫期。
  高中母校对于他来说是充满温情的,少年内心充满感激:“隆冬时分,母校带给我的是清晰的指引与和煦的暖阳。”
  “清华也一直以各种方式陪伴着我”,在和招生组老师的见面交流中,李鑫收获了许多激励,也感受到源源不断的动力,学长学姐们分享的亲身经历让他在考试失利时振作,在低沉时刻想到长夜临光,李鑫写道:“每个人的高三都是夹带汗水与眼泪的,而真正的强者,不是不流泪的人,而是含泪继续奔跑的人。”
  “我的求学之路充满了他人的关爱,我不是一个人在考场里奋笔疾书。”带着老师同学的鼓励与家人的守候,多年的努力没有让他失望,埋下的种子最终破土而出,绽放花朵。
  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李鑫把“拆箱”的时刻交给了妈妈,让她亲手打开这份见证着梦想成真的“清华来信”。
  谈及未来的理想,李鑫希望能够为扶残助残奉献力量,“因为父母的关系,我会更加关注残疾人群体,中国的残疾人总数超过8500万,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更多的残障人士。”他也期待着结合所学“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在蓝天下与更多人相遇。”

  • 语音播报
  • 一键复制
  • 导出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