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遗产保护“活”在当下 走向未来
——清华团队助力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
新清华 2024年08月30日 第2335期 专题报道
●记者 彭稳平
当古老的中轴线与日新月异的首都北京融为一体,昔日巍峨宫阙、紫禁高墙,今日炊烟袅袅、游人如织,伟大的中华文明在此鲜活地铺展,将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娓娓道来。
日前,“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不仅为北京增添了一张世界级文化名片,更为全球文化交流互鉴搭建了新的平台。
十五载申遗路风雨兼程,这一刻终得圆满,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作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带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申遗团队和他的学生长期承担申遗文本的编制工作,并为中轴线申遗的总体筹划、全面推进、保护管理、国际交流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
一张世界名片
一场史诗级诉说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文化遗产正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
泱泱大都如何规划?南北中轴贯穿其间,历经元、明、清及近现代,逾7个世纪的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15个遗产构成要素形成一个整体,展现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中轴线城市文化风貌。
2009年,吕舟与国内外的世界遗产专家讨论中国世界遗产问题,“我当时提到的北京中轴线被认为申遗成功可能性很大,而且从建筑史、城市史角度来看,它无疑是中式美学最完整、最完善的体现。”
据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关于文化遗产有6条价值标准,北京中轴线应该包含什么要素?在表达核心价值时要突出哪几条?专家学者们为此进行反复讨论、反复比较、反复印证,“要把核心故事讲出来,这就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10年基本是个平均数。”吕舟说。
“讲述中国故事是一个跨文化传播过程,建立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很重要。”吕舟解释道,从国际层面向非中国文化背景、非专业背景的人讲解中轴线的文化内涵,历史的北京与当代北京之间的关系,从文物角度呈现它承载的历史信息以及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
面对国际上的各种声音,吕舟和团队秉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坚定文化自信,努力扩大学术话语权,组织了大量细致的文本论证工作,“清华强大的基础研究人才支撑体系让我们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道路上更有底气。”吕舟说。
“为了让所有人都能读懂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价值,申遗文本经过无数次调整、补充、完善,直到提交的最后一刻。”吕舟希望人们通过中轴线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见证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21个委员会国家代表中有13位现场发言,他们指出,北京中轴线是真正重要的遗址,因为它对亚洲和世界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我们也明白,在复杂的现代城市情况下保护这个遗址需要相当大的努力。”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北京中轴线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的“中”“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际评审对北京中轴线的认可,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感觉这十几年的文化传播终于实现了闭环。”吕舟感慨道。
北京中轴线申遗的论证和准备工作自2009年启动至2024年正式申遗成功,历时15年,吕舟全程参与其中,带领团队查找资料、研究文献、提供技术咨询、组织撰写文本、实地调研、考察、演练、协助有关部门进行风貌规划、业态调整……“经常被问及这项工作会不会很辛苦,其实我们团队并不觉得辛苦,因为喜欢做这件事情,反而觉得很兴奋、很幸福。”吕舟说。
“走出来”的文物
“活起来”的中轴线
“遗产保护是为了当代,为了今天人们的生活,为了今天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吕舟强调,北京中轴线是一个在当代依然有生命力的活态遗产,申遗的最终目标不仅是让中轴线的价值得到全世界认可,更重要的是通过申遗提升民众的文化认同,带动社会加强凝聚力,从而促进北京老城整体保护。
深耕文化遗产领域30余年的吕舟,从2002年之后,几乎参与了中国所有申遗文化类项目,并且作为专家承担起多个国家的世界遗产咨询工作。在他看来,中国申遗之路正在回归价值认知和常态保护的初心,唤醒人们的归属感和文化自信。
北京中轴线作为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代中轴线,其所处位置之重要、承载价值之重大、构成要素之多元、涉及部门之复杂,成为北京甚至国内申遗项目中分量最重同时也是难度最大的一个。
20世纪40年代,梁思成先生先后从城市规划、空间形态的角度提出北京城市中轴线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吴良镛先生提出“广义建筑学”,创造性地发展了建筑基础理论。又一个40年过去,师从徐伯安先生的吕舟成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的负责人。
吕舟介绍到,清华的专业建设注重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原建筑学一级学科调整为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个一级学科,实现了课程多样化,推动了学科交叉融合、跨界整合。
一轴贯古今,回顾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对于都城整体形态的关注,对于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促使吕舟始终用多元视角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我常跟学生说,传承不是继承某种观点,而是受到启发后怎么去丰富认知,一步步质疑、实践,找到理论创新的突破点,助力学术发展。”
“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创新推出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机制。2021年开始,北京市连续举办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第一年5000人参加,第二年9万人,参与人数逐年递增。在这期间,中轴线上的美食、非遗、老字号等研发文创产品,设立打卡地标,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展相关课程教学和课外活动,生活在文化遗产周边的居民向游客讲述这里的历史与变迁。
时至今日,北京中轴线仍在不断生长,无论是晨跑通过古老万宁桥的市民,还是陶醉在鼓楼沉浸式数字展中的游客,都在其中感受着穿越古今的魅力。而对于赓续接力的吕舟和团队来说,申遗成功仅仅是一个新起点,他们将带着传承、传播、创新的使命继续一往无前,把中国故事一直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