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鑫、张曼:许下振兴乡村的浪漫约定
新清华 2024年12月06日 第2347期 专题报道
●记者 胡思凡
他们是学长与学妹,是来自水利水电工程系的2016级博士校友刘和鑫与2017级博士校友张曼,在爱情长跑十年中他们做过最浪漫的约定:博士毕业后一起进入公共服务部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服务社会。
校园情:从朋友到战友
他为她,在宿舍阳台种满小月季;她为他,凌晨去实验室记录数据。在武汉大学读书时,刘和鑫不仅是湖北省优秀毕业生,更凭借专业第一的成绩保送清华,并荣获“全国水利十佳优秀毕业生”称号。张曼紧随其后,次年以专业综合第二的成绩保送清华。
来到清华后,两人依旧相互砥砺,双双发表多篇论文,多次荣获各项奖学金,成为彼此最信任的“战友”。博士毕业时,刘和鑫获得“北京市优秀毕业生”荣誉与国家奖学金。
毕业后,张曼与刘和鑫双双选择成为选调生。在组织安排下,先后前往山东省发展相对落后的鲁西南地区——菏泽市单县,深入基层锻炼。
刘和鑫在菏泽市单县杨楼镇的赵庵村,张曼在相距几十里外的蒋楼村,两人隔着并不遥远的距离奋斗在各自的一线。
乡土情:从一村一户到千家万户
山东人刘和鑫来到单县感觉“就像回家”。平日里,他骑着三轮电摩穿梭于乡间阡陌和各家各户,下班后抽空给村民孩子辅导课业。“刚来的时候村里只有零星的几盏路灯,不少群众晚上出门还得打手电。”他回忆道,后来为全村装上了350余盏太阳能路灯。经过他多方协调,村里的“断头路”、损毁失修路得到了重新铺装。
从力所能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刘和鑫很快融入到了基层中。村里有丰富的林地资源和青山羊这一特色品种,他和地方干部们一起提出发展青山羊养殖的想法。村民们缺少启动资金,刘和鑫和其他干部们积极沟通政府各级部门、农担公司和保险公司,落地了山羊贷和羊保险。同时,采用“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多方协作、形式多样的养殖模式,实行公司化运营,打造品牌,将青山羊推向高端市场。此外,刘和鑫还积极联系北京、上海的校友企业和大型餐饮公司,在销路和利润问题上给群众吃了“定心丸”。
来到蒋楼村的张曼,得知当地有许多留守老人和儿童后,第一时间制定帮扶方案,从问诊买药到更新户口信息,与孤寡老人一一建立联系,并为60岁以上老人举办“孝善敬老”饺子宴和戏曲演出,定期走访关心留守儿童,为即将外出求学的学子“传经送宝”。
从“听不太懂”到说出地道方言,张曼与乡亲们日渐熟络。如今,村里的老人们都称呼她“俺闺女”。
为推动村里产业发展,张曼经多方联络为村民组织专业电商培训,帮助村民在网上销售农产品,并联系客商洽谈合作,还为村里农业合作社设计了品牌标识。她带领村民到外地考察、学习农产品生产经营策略,实现了“订单式”种销优质农作物,并联系银行协助村民办理优惠贷款,解决冷库建设启动资金问题。
胸怀国家,心系人民,他们点亮道路、发展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清华情:从校园到田园
回顾在清华的读书时光,他们说:“学校给予了我们多维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张建民院士的教诲对他们影响至深,一是做人的“境界、眼光、胸怀”,二是做事的“感恩、包容、分享、协作”。
在张曼与刘和鑫的不懈动员下,不断有清华实践支队来到单县,为单县发展和乡村振兴献计献策,越来越多的清华人在乡土中发光发热,理想与实践在此薪火相传。
如今,他们已携手走过千山万水、十余载春秋。下一站,无论哪里、无论何方,都将是更为广阔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