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可堪大任的栋梁之才
新清华 2025年03月14日 第2356期 专题报道
●记者 王晓霞
图片分别为:
①姚期智在课堂上。②未央书院“无问西东”院长下午茶交流现场。③曹良才(右七)课题组师生参加智能光子学研讨会。④教师“教学档案袋”。
世间上百年名校无非育人。一批批优秀的学子汇聚清华,如何把他们培养成可堪大任的栋梁之才,是学校必须答好的一道考题。
翻开清华2014年以来的育人答卷,改革的历程清晰展现:清华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启动综合改革,把教育教学改革作为攻坚任务,创新性地提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2018年,这一模式被正式确立为教育理念,并持续以改革引领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2023年7月,清华大学申报的《践行“三位一体”教育理念,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创新人才》获评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领跑
“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
发表论文468篇,155人次在国际会议上作报告,7位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得主……截至2024年6月,在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道路上,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试验班(以下简称“姚班”)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清华大学考察时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姚班”正是学校致力于“培养大师”的一个缩影。
“高校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地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校党委书记邱勇表示。
早在2009年,清华大学就推出“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学堂计划”),首批建立清华学堂数学班、物理班、化学班、生命科学班、姚班、钱学森力学班,聘请姚期智、朱邦芬、丘成桐等著名学者担任首席教授,以“领跑者”理念为指导,构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特区。学校希望“学堂计划”的同学们既在“跑”中体现出自强不息的精神与追求,又在“领”中表现出厚德载物的使命和责任。“我们必须培养出世界上最好的本科生,这样才能有足够好的一流研究生资源。”人工智能学院院长、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表示。
最好的本科生培养需要“最好的环境”。2014年学校启动综合改革以来,在“学堂计划”等探索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从试点到推广的改革半径,更大力度地投入本科人才培养,把“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融入学校育人的实践中。
“学堂计划”作为人才培养特区的影响力也不断辐射。为了让更多学生“冒出来”,2016年,机械学院率先“破局”,试点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一年后,全校原有的49个招生专业整合为16个大类,全面进行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
随后,学校进一步深化改革,形成新的大类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管理方案,建设独立教学机构“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成立“语言教学中心”,率先推出“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完善“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建立完善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专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多样成长。
从游
“最合适的人上最需要的课”
探微书院2021级本科生王士浩是“强基计划”的一名学生,也是书院“一人一策”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受益者,被顺利推研到求真书院数学专业读博士。进入探微书院后,他对基础数学的研究兴趣日益浓厚。在提出“一人一策”申请后,书院很快为他聘请了导师。“在本科阶段就能跟随导师做研究,这是难得的机会。”王士浩表示,通过跟随导师参与科研项目,他不仅深入了解了完整的科研流程,也坚定了未来投身基础数学研究的决心。
2020年,为更好地落实国家“强基计划”,学校成立致理、日新、未央、探微、行健五个实体书院,打破了专业和院系的界限,以书院制培养覆盖清华近三分之一的本科生,让书院切实发挥育人的主体作用,这是学校本科教学组织模式的一个重大变革。
“与国内外其他书院以住宿和第二课堂为主的方式不同,清华大学是把本科教学(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紧密融合在一起。”书院管理中心主任苏芃表示。
没有自己的学科和专任教师,唯一的宗旨是育人,“以学生为中心”,切实提高人才培养成效,这是书院明确的定位。在“三位一体”这个“大菜系”中,书院研发了“独家配方”,并从陈列着全校各类资源的“大超市”里选购进货,探索出一条集成强化基础、科教协同、导师制、本硕博衔接等要素在内的新型培养模式。
为保证育人成效,学校提出“让最合适的人上最需要的课”。最需要的课,指的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最合适的人,是指教师的学术造诣和教学水平使得他在教学中不仅能教会知识、培养技能,还能够让学生通过教学过程“略窥门径”甚至“登堂入室”。
以日新书院为例,同学在保研申请表上不设绩点栏,但是需要提供最能代表自己学习水平和个性特点的习作。打破“GPA至上”,降低GPA考核比重,书院自成立以来就积极探索开展多元评价,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成长路径。“扩大学生成长空间是我们的教育追求。”行健书院院长李俊峰表示。
书院结合以育人为核心工作的功能定位和导师多元化的天然优势,发挥出不同阶段导师对于学生成长起到的指导作用,培育“大鱼前导,小鱼尾随”的“从游”文化。
正如校长李路明所强调,培育师生并进的导学文化,通过高频度、高质量的师生互动,厚植学生家国情怀、激发个人学术志趣、增强学术创新能力、指引未来发展方向。
卓越
“实现一流创造性人才自主培养”
2021年开学季,首届87名学生进入刚成立的求真书院,他们之中,最小的刚满14岁。
为在中国本土培养一批引领全球数学发展的人才,2021年,清华大学成立求真书院,并将之前成立的“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计划”与“数学英才班”纳入书院统筹管理。
紧接着,为培养顶尖工科创新人才成立为先书院,为培养全球绿色发展引领者成立秀钟书院,为培养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引领者成立笃实书院,为培养数智社会的引领者成立至善书院……
锚定未来,学校在2021年发布《清华大学2030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在中国本土实现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的脚步愈加坚实。
清华大学把教师作为最宝贵的财富。综合改革以来,学校优化建立突出质量贡献的教师评价制度,把教书育人的投入与成效纳入教师学术评价体系,建立并实施教师“教学档案袋”制度,优化评价“指挥棒”,实行开放交流时间制度,推动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第一学术责任。
潜心育人的最美教师在清华园不断涌现,清华园也因汇聚越来越多的好老师而更加欣欣向荣。
新学期来临,朝气蓬勃的清华学子来到新装修的第五教室楼,迈入“一缕阳光”教室,专注听“大先生”讲课……改革的温度,真真切切地蕴含在这充满活力与希望的一幕幕场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