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请心安!”
新清华 2022年12月16日 第2275期 专题报道
●记者 田姬熔
寒天催日短,清华园里冬意渐浓。为了做好校园疫情防控服务保障工作,654位来自不同院系、部门的老师闻令而动、迅速集结,46支队伍共同汇聚成守护清华园的坚实力量。他们与你我温暖同行,用行动告诉园子里的每个人:我们在,请心安!
24小时“超长待机”,服务从未断线
早上五点,校机关防疫突击队的老师们从学生公寓的宿舍中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翻看微信群聊,查看是否有与学生区防疫工作相关的重要信息或最新通知发布。
“工作群里每天超过20个小时都有人在发消息,大家都是‘超长待机’状态。”作为突击队的一员,教务处副处长杨帆成为了最早一批入住学生宿舍、协助做好学生公寓服务保障工作的“住楼老师”。
由于学生区管理的特殊性,校机关、公管学院两支防疫突击队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对口协助学生社区中心,做好学生疫情防控保障工作。
“12月3日9位,12月4日10位,12月5日至8日又有7位,目前已经有26位校机关突击队的老师相继进住学生宿舍楼,为保障学生们的身体健康做好服务工作。”校机关突击队队长、校机关党委副书记赵颖说。
核查、统计数据,发放抗原检测盒等防疫物资,进行宿舍楼宇网格化管理,配送一日三餐与爱心大礼包……早上六点,住楼老师开始了忙碌的一天。在校机关防疫突击队队员刘璇记录的住楼日志中,每天她的工作都持续到深夜零点以后。
公管学院防疫突击队首批7位入住的老师分散在不同学生公寓中。在没有电梯的学生宿舍楼中,向五、六层宿舍运送大量物资,主要靠老师们一趟趟上下奔波。公管学院防疫突击队队员路璐完成第一天的工作后感慨道:“居家以来第一次霸榜了微信运动步数。一直在防疫一线的老师们真的太辛苦了,向他们致敬!”
每天完成手头的一件件繁琐的事务后,老师们都会在群里交流探讨,纷纷结合公共管理学科知识与当天的实践经验,为完善学生社区的应急支撑保障体系提出一条条专业性建议,让服务保障工作更加细致高效、有条不紊。
“十八般武艺”齐上阵,提高科学精准防疫专业化水平
发挥专业优势、汇聚科研力量是清华始终坚持科学应对疫情的不变之策。
对于医学院副教授刘鹏而言,在空气中寻找新冠病毒,已经成了自2020年以来他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这一轮校园疫情防控工作中,作为环境核酸监测突击队副队长,他带领团队研发的公共空间生物气溶胶新冠病毒监测系统,再一次为学校科学精准防疫提供重要支撑。
通过对气溶胶进行采样和检测,监测环境中的新冠病毒。防疫“黑科技”——公共空间生物气溶胶新冠病毒监测系统,最初由刘鹏联合生命学院王建斌教授和药学院研究员白净卫等团队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而开发,并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所有赛事场馆闭环中得到大规模应用,受到广泛好评。在今年5月的校园疫情防控工作中,刘鹏团队联合环境学院蒋靖坤团队全面升级监测系统,2.0版空气“核酸检测仪”让采样和检测性能在精准度和效率上大大提升。
由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15位老师组成的环境核酸监测突击队在队长洪波老师的带领下,带着这套空气“核酸检测仪”,奔走在校园各个疫情风险点位,分组完成采样、转运、检测三个环节,开展应急环境检测,用及时准确的检测结果为学校阳性风险点的评估、防疫资源的调配、疫情管控措施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减少了疫情防控对科研教学活动的影响,推动着校园疫情防控的科学化精准化。
刘鹏带领团队持续研发升级气溶胶监测系统。“在最近的一次检测中,我们使用了新研发的便携式检测仪,现场完成采样后,45分钟内就给出了检测结果。”刘鹏介绍,“近期我们还研发完成了采集与检测合二为一的一体式气溶胶病毒监测仪,有些类似于烟雾报警器。未来在一些重要场所安装设置,就可以在不需要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定时开展环境采样检测。”
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以下简称“卫健学院”)防疫突击队的老师们则利用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带领团队承担着校园防疫中流行病学调查与流调信息分析等“硬核”工作。
“流调组的罗思童老师带领200名志愿者全天候通过专业的调查获取有效信息,一天三次不间断推送到数据组,数据组再根据流调信息进行格式化的大数据处理,迅速绘制风险点位图、人员关系图等,为学校重点消杀、风险排查等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卫健学院防疫突击队副队长赵艾说道。
作为最先与涉疫师生交流的工作人员,流调组的老师们在排查疫情信息之外,还会在调查中同步收集整理师生的疑虑与困惑,第一时间向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组反馈,为学校疫情防控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提供第一手资料。
面对仍在不断变化的疫情防控形势,卫健学院防疫突击队队长王凯波还组织老师们及专家,结合防疫工作与专业学科知识,面向师生进行健康教育与知识普及。“我们通过一线工作了解大家真正关心的事情,就能更精准地结合学科背景面向大众进行知识的传递。”
15分钟,任务单“抢接”一空
“晚上十点多才确定好相关信息,我在群里发布了接下来三天的支援任务,没想到,15分钟大家就接龙把12个时间段‘抢’空了!”随着手机里消息提示音连续不断地传来,马克思主义学院防疫突击队队长何建宇悬着的心落了下来,温暖与感动涌上心头,“大家的积极主动、团结一致,源于每个人内心深处守望相助的‘家园意识’。”
马克思主义学院防疫突击队统筹组织11位老师轮流参与值守清华园街道蓝旗营社区,何建宇作为“排头兵”第一时间到岗参与到社区工作中。
协助分送蔬菜包、药品,清理楼内生活垃圾,组织居民有序开展核酸检测……基层社区的工作总是由这样一件件琐碎的小事组成,而面对蓝旗营社区大量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做好工作更需要事无巨细。
面对200多户居民的蔬菜、药品,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夏清协助社区工作人员、物业人员逐一清点、做好标记,确保每户居民到手物资准确无误。教师李玓为了让老人们迅速高效地完成检测,她坚持站在寒风中做好引导组织工作。
蓝旗营社区支部书记黄宪华一次又一次地向突击队的老师们表示感谢:“这几天气温下降,大家不畏严寒、坚守岗位,深深感动着我们。”他们在最关键的时刻挺身而出,守护着我们共同的家园。
冬夜的清华园里寒风凛凛,但总有微光点点,聚而成炬。那是“超长待机”的温暖守候,是争先恐后的奋然前行,也是永不止步的科研护航。训练中心、继续教育学院、卫健学院、软件学院、生命学院、水利系……越来越多支队伍奔赴疫情防控服务保障工作一线,他们日日夜夜的付出,是园子里诸多不确定性中最大的确定性。“我们在,请心安!”这是他们最质朴的话语,温柔,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