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清华

日期选择

        乘势而上开新局 团结奋斗启新程              清华师生热切关注2023 年全国两会开幕
专题报道
新清华

2023年03月10日

2280

本期8

文章24

字号【 加大 还原 减小

乘势而上开新局 团结奋斗启新程

新清华 2023年03月10日 第2280期 专题报道

  浩荡春风起,争先勇奋楫。2023年全国两会在万众瞩目中拉开帷幕。两会期间,来自清华大学的代表委员们履职尽责、共谋大计,发挥专业优势,把握时代脉搏,反映人民心声,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问题积极建言献策,以高度的责任感参政议政,集智聚力、共商国是,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唱响主旋律的时代强音。——编者




王希勤.jpg

王希勤
全国人大代表

清华大学校长
党委副书记
教授


重视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3月5日上午9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回顾过去5年工作时提到,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对此,我深有体会,同时也倍感振奋、充满信心。
  清华大学一贯高度重视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于对国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学习借鉴和发展超越,抓住本科通专融合、本研贯通培养、研究生“顶天”“立地”结合、突破功利性教育局限等方面,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自给自足贡献清华经验。
  2010年,清华大学入选教育部“拔尖计划”的“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构筑了人才培养特区,历时十多年培养了一批基础科学“领跑者”;2020年,为落实国家“强基计划”成立了5个书院,积极探索科教协同、理工融合、导师制、本研贯通等新型培养模式,激励学生以自强精神夯实人才成长之基、筑牢民族复兴之基;2021年,学校成立为先书院并试点申请设立“交叉工程”专业,培养具有宽厚基础和多学科交叉融合背景的创新领军人才。越来越多院系面向国家战略需要,突破专业界限,改革课程体系,强化创新人才培养。
  未来,清华大学将持续提升基础学科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超越当下、超越本地本国、超越人类自身的视野和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意识,为国家基础学科和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为培养一流人才方阵、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程京.jpg

程京
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


科技赋能助力提升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水平

  乡村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医生服务能力弱,诊疗能力有限,难以解决村民健康问题。建议重点关注农村医疗卫生薄弱问题,加大力度提升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水平,立足村镇基层和社区,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改善乡村医疗设施条件。
  一是科技赋能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水平。重点发展乡村智能化、网络化、自动化的诊疗平台。建议由国家对适用于基层的自动化智能诊疗设备投入财政资金予以补贴配置,以迅速支持提升乡村医疗水平。同时,智能化的设备投放使得远程诊疗成为可能,对于复杂疾病可以通过互联网医院发挥远程医疗专家的作用。
  二是智慧“中医大脑”当好基层医疗“守门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突出优势。通过多学科交叉创新,以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赋能传统中医药。建议对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创新型现代中医药设备予以全国推广和应用,逐步推进智能中医诊疗设备进基层。
  三是搭建中西医结合的基层诊疗体系。对乡镇基层配备便携式中西医智能监测、诊断设备以及辅助诊疗开方系统。坚持预防为主,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技术,通过预防式健康筛查及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从中西医结合的服务模式出发,推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推广中西医结合的多学科诊疗模式。
  四是加强基层慢性病及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通过传染病、基层慢病相关信息化平台,借助基层配备的中西医智能监测、检测采集技术,有效加强基层慢病和传染病防控成效。在抓好新冠、麻疹、流感、手足口病和麻风病等高风险传染病监测防控的同时,加大对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控力度,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预警关口前移。 (记者:段颖


田轩1.jpg

田轩
全国人大代表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


加强政策合力 系统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目前,我国统一大市场还处于持续发育形成阶段,仍存在区域壁垒、标准不统一,市场主体创新力未得到充分发挥等堵点。对此,建议应从加强顶层设计、发挥数字经济作用、推进网格化市场建设、加速城乡分治制度改革和支持区域科技和商业创新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政策合力,系统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市场环境建设,精准聚焦发挥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民营企业)的信心和活力尤为关键。国家既应持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在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制度、社会信用制度、产权保护制度等方面设立统一标准,并建立监管联动机制;也应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短期紧盯需求侧、刺激消费,长期深挖供给侧、依靠科技创新。
  国家应发挥数字经济作用,推进网格化市场建设。例如,支持市场主体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破除区域壁垒阻隔,推进全国网格化市场结构的形成。此外,国家还应继续支持区域科技和商业创新,给予地方适量放权,先在市场化基础较强的区域试点市场化,进而向全国铺开。同时“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即涉及国家安全、民生保障、社会稳定等关键领域的创新,由政府重点把关;负面清单之外的科技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活动,需给予市场充分自由。
  此外,建议还应加速城乡分治制度改革,通过在有承载空间城市逐步放松户籍管理并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新市民群体配备同等的住房、就业、养老、子女教育、金融支持等公共资源。
  (记者:刘书田


欧阳明高.jpg

欧阳明高
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华大学车辆学院教授


建立中国新能源技术优势 引领全球绿色发展新潮流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绿色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的一场产业变革,其中绿色化的核心是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动能源转型。新能源革命有“五大支柱”:再生能源转型;集中式转向分布式,建筑变为微型发电厂;用技术存储间歇式能源;发展能源(电能)互联网技术;电动汽车成为用能、储能并回馈能源终端。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20年来,现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世界市场70%光伏产品由中国供应。储能方面,10年来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快速进步,产销占全球70%左右,供应全球车企,动力电池带动我国电化学储能产业也跃居世界第一。我国一直重点发展燃料电池商用车,目前的产销量和保有量都居于世界第一位。燃料电池汽车带动了我国全链条氢能产业的发展。
  当前全球经济下行趋势明显、能源安全形势紧张。欧盟、美国、日本等进一步都在加大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的力度。面对国际竞争,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继续保持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取得的产业优势地位。尤其是要发挥新能源汽车作为交通工具、储能装置、智能终端的多重功能和超长产业链与超大规模经济效应,以及市场化、国际化、竞争性的产业特点,促进我国产业的全面升级和在全球市场的绿色品牌形象。
  二是进一步发挥市场竞争这一科技创新的主驱动力作用和领军企业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核心作用。依托头部企业建立国家研究机构。发挥中小企业的后备军作用,发展壮大新能源产业创新创业队伍。
  三是发挥政府科研机构和研究型高校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撑方面的重要作用,聚焦全固态电池、绿色氢能、智慧能源与V2G技术等,建立新能源交叉学科、从基础层次进行原始创新,力争涌现出颠覆性成果。(记者:田姬熔


李景红1.jpg

李景虹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分析中心主任


深入防治塑料污染 构建软塑回收、再生体系

  我国是全球塑料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要打赢白色污染防治攻坚战,就要进一步提升废塑料的高值化利用水平。
  软质塑料回收利用应得到高度重视。随着塑料生产量、消费量的快速增长,塑料的废弃量也在快速增加。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也为生态环境带来了相当的威胁。造成软塑回收利用率低的原因有三点:一是软塑包装前端生产设计以复合材质居多,不利于回收后的再生加工;二是回收体系不健全,高值化利用存在瓶颈;三是消费者对塑料软包装的可回收性认知仍然较低。
  因此,针对防治塑料污染,我有以下四点建议:
  一是倡导绿色消费,提升公众文明素养。建议深入社区开展居民宣教活动,鼓励采用环保的替代品。同时,通过制定国家统一认可的标识等方式教育和引导公众对低值可回收物养成正确的收集和投放习惯。
  二是完善回收体系,实现废弃塑料应收尽收。建议进一步细化垃圾分类制度,增设低值可回收物分类收集装置,同时增加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处置的基础设施。鼓励行业试点创新,对于行业自发旨在改善软塑回收体系建设的试点项目给予相应政策和资金支持。
  三是制定行业标准,提倡易回收利用的塑料制品设计。建议从软包装制品前端设计开始就充分考虑易回收性和易再生性,为末端的回收与再利用提供便利,从而提高塑料软包装的回收率和再生的高值化利用率。
  四是构建软塑再生利用体系,探索商业运作模式。建议加强软塑回收利用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动回收再生利用产业链各环节的联动,并选择试点城市推进构建回收利用体系。
  (记者:江盛盈


聂鑫.jpg

聂鑫
全国政协委员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完善街道基层民主机制 夯实全过程人民民主基础

  在城市地区,街道办事处是最基层的政府组织。街道办事处虽然与乡镇政府级别类似,但其法律地位不同:街道办事处是市辖区的区政府或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没有独立的民事行政主体地位;但其实际上承担着乡镇一级的政府职能,履行着管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职权。近年来,街道办事处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其工作又直接关系民生、也容易引发舆情;街道层面直接有效的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机制亟待完善。
  我们要推动城市基层人民民主建设、完善基层民主机制,首先可从以下几方面完善街道人大工委制度:
  第一,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赋予街道人大工委明确的决策、管理与监督职权。第二,健全街道人大工委的组织机构,充实人员配备,设置独立办公室以保障其日常运行。第三,大力提升区(市)人大代表履职能力,拓展人大代表了解民意的渠道,并考虑由人大代表担任街道人大工委主任(专职副主任)。
  另外,最近几年城市基层民主一个新的尝试是召开街道议政代表会,民主协商关系地方民生的重大事项。街道议政代表会的制度创新,有利于“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的实现,保障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但在议政代表会实践中,也时有发生“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实”的情况,容易流于形式。建议完善相关机制,健全议政代表会这一协商民主的新平台,充分发挥“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精神,把基层协商民主落到实处。 (记者:周襄楠)  

  • 语音播报
  • 一键复制
  • 导出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