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博士双双赴西部航空报国
新清华 2024年03月15日 第2319期 专题报道
●记者 苑洁 彭稳平
王宇晨(左)、黄博浩(右)。
青春不以山河远,立志家国向未来。近10年的校园时光让两位清华学子默契十足,没有约定,却同步投身航空事业。他们将个人“志向”与时代“航向”相结合,毫不犹豫地选择做一名航空人,到西部,去圆梦。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2013级本科、2017级博士校友王宇晨,机械工程系2012级本科、2016级博士校友黄博浩都是2022届博士毕业生。2年前,他们共同加入航空工业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从博士生到工程师,他们经历了身份与认知的转变,在实践中蜕变成长,怀揣梦想乘风起航。
“2019年10月,我们有幸参与到国庆群众游行‘伟大复兴’方阵中,看到歼-20剑指长空,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谈及投身航空事业的初衷,王宇晨和黄博浩二人有着高度的默契。毕业前,当得知对方也选择了同一个单位的时候,两人立即在学校约了一顿香锅。见面时,他们不禁感叹:“太惊喜了,居然有同道中人。”于是共同踏上了航空报国之路。
工作中,王宇晨主要负责量子传感器设计,在他看来,这个工作可以被形容为:“相当于在一场射击比赛中把运动员的双眼蒙住,子弹能够自动地找到最中心的10环。”他用一句俗语“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寄语自己,希望自己能尽快地进入这3个阶段,不断攀登新的科技高峰,为国防装备现代化保驾护航。
王宇晨在校时曾是一名“双肩挑”辅导员,在“又红又专,全面发展”思想的引领下,他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需要紧密结合,于2022年荣获清华大学毕业生启航金奖。学习之余,王宇晨5次参与校内全血与成分血献血,也是中华骨髓库引入清华以来第4位顺利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清华学子。
黄博浩主要负责导航系统设计,可简单理解为对运行中的飞行设备进行速度、位置、时间的测量和控制。“大国工程师不光是自己能力很强,还得把各个能力集成起来,发挥最大效能。”黄博浩希望自己未来能成为一个有战略眼光的人。“西部是一片发展的热土,这里的人们很朴实也很热情,一代代的建设者都留下了他们开拓的足迹,我们也很荣幸能够接过这个接力棒,参与到西部的建设中来。”黄博浩说。
“踏实质朴、吃苦耐劳,他们俩一个共同特点是都放弃了高薪。”——这是二人的单位负责人对他们的评价。“选择航空,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家国情怀。”谈及自己的职业选择,他们异口同声地说。
双双放弃高薪航空报国,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传递,是“到祖国最 需要的地方”的青春接力。他们心向航空,逐梦蓝天,为建设强大国防贡献力量,让祖国的天空更加宁静祥和。
情怀所向,行之以往。新的一年,清华毕业生奔赴祖国各地,在西部沃土挥洒汗水,在国防领域精益求精,在基层一线绽放青春,在人民需要时慷慨赴险。这一切,都会有光阴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