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召开专题座谈会纪念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
高质量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是清华答卷
新清华 2024年03月22日 第2320期 头版
五年来,清华大学思政课程体系蔚然成林,思政育人成果桃李满枝。图片设计/李娜 摄影/李派赵青松等
本报讯(记者 曲田 刘书田)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五年来,清华大学党委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学校实际,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守正创新,在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增强了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的信心。
2022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发表三周年之际,校党委书记邱勇主持召开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讨及师生座谈会,全面研究部署推动学校的思政课建设。时隔两年,3月18日下午,校党委书记邱勇再次主持召开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座谈会,对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进行再学习、再认识、再部署,围绕全面落实“六要”和“八个相统一”要求、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进行座谈研讨。校党委副书记向波涛、副校长彭刚出席会议。
邱勇在讲话中指出,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为新时代高校为什么要办好思政课、怎样办好思政课提供了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
邱勇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要”要求和对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要求,是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的根本遵循。清华大学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旗帜”“标杆”意识,真正把“六要”要求落实在每一位思政课教师身上、把“八个相统一”要求贯彻在每一门思政课程中。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深入研究“六要”和“八个相统一”的丰富内涵,以具体化的研究阐释推动有力有效的贯彻落实。要按照“六要”标准,加快培养、选拔思政课教师,加强人才引进、激励支持的力度,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按照“八个相统一”要求,完善教学体系,提升课程质量,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加快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整合各方资源办好“大思政课”。
邱勇表示,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对深化思政课改革、加快建设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作出了系统部署,《清华大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行动方案》将思政课改革创新列为专项行动并明确若干专栏任务,这充分体现了学校党委办好思政课的决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希望广大思政课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不断增强使命担当,持续练就育人本领,凝聚全校育人合力,共同把思政课办的越来越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关爱和期望。
五年来,清华大学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全校“一盘棋”,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汇聚“大师资”,推进思政课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建设,交上了一份颇具特色的清华思政育人答卷。
更受欢迎的思政“金课”
入脑入心“活”起来
2024年春季学期伊始,周四晚上的清华西阶教室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校党委书记邱勇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主题,为同学们讲授新学期第一讲“形势与政策”课。
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27所高校103万名在校学生,通过雨课堂齐聚“云端”,一同走入清华思政课堂,感悟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青海大学的同学用“奇妙”来形容这次别样的学习体验。“虽然相隔甚远,但是与清华大学同学们共同关注党和国家发展,共同思考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担当,是一次丰富见解和经历的宝贵机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精神,2022年9月,清华大学率先推出“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
新版“形势与政策”课在学生评教中好评如潮,有97.1%的同学对课程改革表示满意,纷纷表示“这是很不一样的思政课”。
自2023年秋季学期起,为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清华将新版“形势与政策”课程面向全社会开放。课程获得了中央领导批示,获评教育部“2024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入选人民网“2023年全国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打造出这样一门具有吸引力、引领力、影响力的思政“金课”,清华是如何实现的?
作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校党委书记邱勇高度重视、全力推动,多次参与“形势与政策”课的集体备课工作。学校通过成立授课专家组、课程工作组、课程助教组等多重机制保障,在摸索与尝试中推动构建清华版“大思政课”格局。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政课的必修课之一,也是清华本科生必修的第一门“大思政课”。课程明确“中国式现代化”一条主线,针对数字中国与科技创新、“双碳”目标与能源革命等时事热点,把问题导向贯穿课程始终。课程采用“大班讲授+小班研讨”的学习模式,邀请多位院士和杰出学者共同担任大课主讲人,授课紧跟时事特点、深入浅出讲授。
新版“形势与政策”课程不仅落实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也为学校后续思政课改革“打了个样”。
“张桂梅现象、丁真现象某种程度反映了区域发展不平衡”“要做出各种味道的‘蛋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不同需求”“万变不离其宗,‘宗’就是我们党的基本路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冯务中正为同学们讲授一堂妙趣横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
课堂上,冯务中将课堂讲授与雨课堂互动模式相结合,脉络清晰、“金句”频出,并不时抛出问题鼓励大家发弹幕实时交流。
他表示,2022年以来,学院在认真学习统编课件、统编教材的基础上加强集体备课,打造和打磨“三套课件”,将思政课讲准、讲深、讲透、讲活。
短短几年间,清华思政课正在经历一场华丽蜕变,一批批思政“金课”如春笋般涌出,有力地推动了全校聚力办好思政课、教师倾心讲好思政课、学生认真学好思政课的生动局面。
更强大的思政育人队伍
立德树人“实”起来
每当有人问起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蕉,“你在清华是负责教什么的?”多年前,刚刚登上讲台的她会说:“我是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
如今,她的答案变了:“我是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来教学生、培育人的。”
清华思政课教师绝不仅仅是一名“教书匠”或一名“知识的搬运工”,而是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老师站在那里就是一本教材,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在上完“形势与政策”课后,探微书院学生梁可感慨道。新版“形势与政策”课之所以让同学们倍感振奋,是因为这门课做到了“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如何配齐建强“大思政课”专兼职师资队伍,发挥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一方面,大师授课真正将现实紧迫感带上了讲台。“形势与政策”课主讲教师聂建国、戴琼海、胡钰、彭凯平、贺克斌、白重恩等资深专家都以拳拳之心讲述着对事业的执着和对祖国的热爱。他们的故事浸润心田,令学生动容。
另一方面,要请青年思政课教师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90后”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牧云表示,通过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专项培训、课题组“传帮带”集体备课、学校专家听课制度等多元化的方式,让新一代青年思政课教师成长起来。
工物系学生李沛泽深受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助理教授刘恩至的影响,他说:“刘老师课上深入浅出的讲述和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那份热情打动了我,让我开始主动阅读一些马克思主义原著,思考这一历久弥新的思想对于当今世界的意义。”
更有力的思政课程改革
铸魂育人“强”起来
面对一些思政课“抬头率”“点头率”偏低、效果不佳的问题,清华的改革有何特别之处?
坚持党的领导,是这场思政课大刀阔斧改革背后的有力支撑;把握问题导向,亦是思政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关键保证。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安东教授介绍,五年来,清华深度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初具成效,交出了一张高校思政育人的新答卷——
从学校统筹多方资源到学院改革评价体系,从课组加强集体备课到教师提升能力动力,清华以建设“大思政课”为引领,既有内部协同,也有外部开放,形成了“学校-学院-课组-教师”四级联动的思政课工作体系。
学校统筹思政理论课的内容体系,建强由本硕博10门课组成的1个课程群,着力打造9个思政课程组,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引导同学们在走出“思政小课堂”、走入“社会大课堂”时,书写“小我”融入“大我”的奋斗篇章,让思政教育与强国建设深度融合。
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六要”原则,构建符合新时代特点的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试行“学生-专家-教师”的多元评价体系,推动“以评促建”“以评促发展”。
2023年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期间,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教务处、研究生院、人事处等多部门协同,直击分层分类开展思政课综合改革、探索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显著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覆盖率等痛点难点。
曾在五年前座谈会上发言的92岁马克思主义学院退休教授林泰激动地说:“现在的思政课无论在理论深度,还是与实践和学科相结合上,质量都有大大提高,年轻教师也正在按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成长起来,我感到由衷高兴。”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艾四林同样深有感触,“这五年,办好、教好、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氛围更浓、条件保障更实、成效更好,思政课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股力量,也凝聚到全校各院系。随着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有力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清华园里同向同行,“一院一策”“一师一档”,通过顶层规划推动协同创新,实现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发展。
这股力量,更在兄弟院校中发挥了积极引领作用。这个春天,学校收到一封来自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感谢信。信中说,“感谢清华大学将优质课程资源同步共享,将原汁原味的课同步给我校师生,给宁波大学师生带来了别样的思政课‘体验’,也推动了我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作为加强学生思想引领的重要一环,清华“思政实践”课程是“校园+社会”育人模式的重要载体。去年暑期,“思政实践”课程共组织440余个支队实地调研。来自各院系、校机关、后勤等部门的300余名教职工深入参与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共同打造“行走的思政课”。今年夏天,“思政实践”课程进一步整合资源、升级改版,230个支队将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线,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悟透“有字之书”、融通“无字之书”。
千川汇海阔,风好正扬帆。在推进思政课程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航行路上,清华将继续踔厉奋发、一往无前,善用“大思政课”为党育新人、为国育大才,推进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奋力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