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东:攻关钢铁冶金与材料领域卡脖子问题,就是我要做的事情
新清华 2024年04月12日 第2322期 专题报道
●记者 方锶
他放弃国外聘请,毅然回国,坚定攻关钢铁冶金与材料领域卡脖子问题,立志以专业所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他埋首深耕20年,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使中国火电和核工程用钢及其冶金技术跃居世界前列,助力中国更“钢”一些。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机械系1985级本科校友刘正东。
放弃高薪 毅然回国
1966年,刘正东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是当地第一个考上清华的学生。2001年,刘正东到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冶金工程博士学位。学成后,他先后放弃美国、加拿大等科研机构的高薪聘用,毅然回国,立志要“为祖国做点事情”。
超超临界发电技术是在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国情下实现电力工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2001年,中国超超临界火电和百万千瓦核电工程还未启动,而发展这些技术的关键原材料,即高压锅炉管和核用大锻件等被国外技术垄断,导致价格畸高,甚至拿钱也买不到,已威胁到中国能源安全。刘正东认定,解决这个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就是他要做的事情。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万事开头难,刘正东刚回到钢铁研究总院时,所在的研究组只有4个人,他一边筹措预研经费,一边组建研究队伍。
600℃超超临界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先进商用燃煤发电技术。我国火电若从亚临界跨越到600℃超超临界每年可少用电煤2.32亿吨,减排二氧化碳5.1亿吨,对经济、环保和战略意义重大。
为实现火电“跨越”,从2003年起,中国开始立项建设600℃超超临界电站,也是这一年,刘正东拿到第一项锅炉管研究的国家科研任务。
历经10余年攻坚,刘正东带领团队实现了中国超超临界关键锅炉管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全到先进的跨越,使我国锅炉管制造技术跃居国际先进水平,彻底改变了世界耐热钢管市场格局。
在完成锅炉管攻关的同时,刘正东团队发明了目前世界上唯一可工程用于630℃超超临界燃煤电站——大口径厚壁管制造的新型马氏体耐热钢G115®,并解决了其工程应用难题,用于山东郓城。世界首台630℃超超临界示范电站建设使中国超超临界电站技术实现世界领先。
此外,刘正东团队还解决了中国压水堆核工程关键部件建造中的一部分工程科技难题,实现中国压水堆核工程、核岛主设备材料技术的自主化。
2015年,刘正东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不久后他和夫人赵葵捐出10万元奖金在家乡中学设立奖学金,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奖励,希望他们取得好成绩,将来回报祖国。
“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中锻炼出来的,因此它很坚固。”刘正东就像他所研究的钢一样,在不断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化难度为高度,变阻力为动力,助力中国更“钢”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