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清华

日期选择

在阅读中创造阅读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副刊
新清华

2024年04月12日

2322

本期8

文章28

字号【 加大 还原 减小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新清华 2024年04月12日 第2322期 副刊

7-1A.jpg

悦读推荐


●王中忱


《七缀集》


《诗言志辨》


《重识古典:释古与清华学派》


我是人文学院的老师王中忱,今天给大家介绍的第一本书是钱钟书先生的《七缀集》。和钱先生的《谈艺录》《管锥编》相比,《七缀集》是薄薄的一本,里面收录了7篇文章。钱先生在清华读本科的时候就开始学术评论的写作,发表的文章当然远远不止7篇,但是他对自己的作品非常挑剔,认为很多旧作都不值得收集,这7篇是经过严格挑选出来的。《谈艺录》和《管锥编》都是文言文,是传统的札记体。《七缀集》是用现代语体写出来的论文,读起来会让人感觉更亲切、更容易读进去,特别是对于论文写作会有更直接的帮助。
  《七缀集》的内容涉及文学、艺术、绘画,范围很广,并且每一篇文章的信息密度都很高。钱先生的文学涉足古今中外,纵横贯通,一些大家非常熟悉的诗词文章经过他的阐发立刻就变得焕然一新,还提升到了理论的高度。比如《通感》这篇文章,从“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个大家熟悉的诗句开篇,广征博引了很多文学作品里,将无声状态写成像是声音波动的状态,把视觉、听觉、触觉、味觉都打通的这样一种描写手法被钱先生命名为“通感”,这个词后来成了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文艺批评概念。
  钱先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他不迷信权威经典,他从丰富的文学艺术现象出发,进行理论概括和提示,而不是用文学现象去给权威理论做注脚。在《读〈拉奥孔〉》这篇文章里,他就明确地说不要太迷信那些权威的理论。他指出,我们民间的歌谣、谚语也提出过非常精辟的艺术见解,中国民间有一句谚语是“先学无情后学戏”,这句谚语关于艺术的理解并不亚于法国理论家狄德罗的那些论述演员的文章。
  《七缀集》里的文章都是很规范很经典的学术论文,和我们常见的枯燥刻板的论文不一样,钱先生把学术论文也写得妙趣横生。比如《林纾的翻译》中讲到,一个法国神父翻译的古罗马诗人的《马夏尔的讽刺小诗集》在当时被说成是“讽刺马夏尔的小诗集”,读来让人忍俊不禁。钱先生的文章注释写得非常精妙,他的正文和注释就像树的主干和枝叶一样,配合得非常精彩。
  总之,从体量上说《七缀集》是一本小书,携带起来方便,但读起来却会让你感觉越读越厚,每一次读都会有所发现、有所惊喜,能够享受到智慧的愉悦。
  我推荐的第二本书是朱自清先生的《诗言志辨》。朱先生是非常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的《荷塘月色》为清华园创造了一道永恒的人文风景。朱先生同时也是优秀的文学批评家,他对诗歌作品的品鉴,特别是对一些晦涩难懂的诗的品鉴和分析,是非常精准到位的,《诗言志辨》就是他的代表作。这本书收录论文4篇,提出了中国文学批评的4个重要的概念,并进行了细致地梳理和考辨,为深度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提供了范例。五四以来,新文学作家们都比较习惯用西方的文学理论作为批评的标准,朱先生试图通过重新解释中国传统的批评概念,建立起能够沟通中外的批评标准和方法。
  我推荐的第三本书是徐葆耕先生的《重识古典:释古与清华学派》。这本书依据现代学术史的脉络,对陈寅恪、吴宓、冯友兰、闻一多、朱自清、贺麟、王瑶这些学者的学术工作进行考察,分析了他们共有的清华特色,指出我们清华学派在“疑古”“信古”的思潮之外,努力践行“释古”的学术史意义。这本书还收录了徐葆耕先生对新批评派奠基人瑞恰慈的研究。瑞恰慈是英国学者,1929年来到清华任教,他的批评和语义学的思想在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影响。徐葆耕先生重新梳理这段学术史,也是对清华学派的开放精神进行有意识地发扬。
  以上是我对3本书的介绍,最开始我考虑的是书的内容,选出来才发现作者都和清华有缘,他们都曾在校园里漫步、在图书馆里读书、在教室里听课和授课。
  读其书而想见其为人,我们会从心里自然地生发出这样的感情——“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图文素材提供:“水木开卷·从游悦读”项目组)

  • 语音播报
  • 一键复制
  • 导出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