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进军:“服务国家之美”才是最美
新清华 2024年06月07日 第2329期 专题报道
●记者 王晓霞
将石头和羽毛同时释放,两者在真空管中同时落地……高中物理课上的一次“神奇实验”,为他日后的研究埋下“梦想的种子”。
清华大学1983级无线电电子学系本科校友、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冯进军,30多年致力于真空微电子领域研究,制作的器件广泛应用于卫星导航、星际数传、北斗导航地面站等。凭借在专业领域的卓越贡献,他成为获得国际真空电子学领域最高荣誉之一“皮尔斯奖”的首位亚洲科学家。
30余年深耕真空微电子学
1983年秋季,带着从事科研的懵懂梦想,冯进军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攻读电子物理与激光专业。在清华5年的本科学习中,他不仅掌握了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也深受清华体育精神的影响,将长跑作为终身爱好。
1988年夏天,怀着科研报国的满腔热情,冯进军从清华大学毕业,考取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所研究生,在真空电子学领域继续深造。也是在这一年,第一届国际真空微电子学会议召开,真空微电子学正式诞生,自此冯进军开启在真空微电子领域30余年的深耕。
2008年夏天,在微波电真空器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里,和奥运赛场上的运动健儿一样,冯进军带领团队成员们在真空微电子领域全力奔跑。喜讯传来,“我国第一支100吉赫(GHz)行波管诞生了”。沉寂20年后,冯进军团队迎来重要科研突破。
这都源于冯进军的“钻劲儿”。2003年,国家和社会需要对真空微电子学提出了新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赴国外攻读博士的冯进军毕业后毅然回国,牵头建立了微加工实验室,专用于太赫兹真空器件的研究,将毫米波空间行波管和毫米波太赫兹真空器件作为团队两个主要的研究方向,这些研究方向正是“国之所需”。
多年来,瞄准国家急需的基础和前沿科研工作,冯进军带领团队开辟了新频段,实现向太赫兹的跨越发展。
团队研制出国际先进水平的200GHz频率以上行波管,已经成功应用于我国首个机载视频合成孔径雷达(ViSAR)的试飞,获取了恶劣环境下动目标的运动图像,实现了毫米波空间行波管的自主可控发展;研制出国内首支V波段空间行波管,为卫星导航、星际数传、卫星通信等作出重要贡献;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研制国内首支140GHz回旋管和激光抽运铯束管,在北斗导航地面站等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路曲折,一路向前,就像陈景润当年钻进“哥德巴赫猜想”,冯进军和团队成员扎进真空微电子学,突破我国真空微电子学器件发展的重重困难,从严重落后到“并跑”“领跑”,冯进军也因此获得“皮尔斯奖”。
为国家培养紧缺急需人才
“从事什么工作,人才都是第一位。”面对人才极其短缺的情况,“后继有人”是冯进军的心头大事。
为了实现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目标,他从零开始引进、培养人才,没有教材就自己编,带领团队组织编写近20本小册子,为研究生开设“高等真空微波电子学”等课程,推进真空电子学科技创新和管理人才体系建设。
2023年6月,冯进军获评2023年度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在他看来,“最美科技工作者”的“美”,首先就是“服务国家之美”。
面向未来,冯进军一如既往意志坚定:“我将继续与祖国同心、同行,为引领真空电子器件研究,提升国家科研水平和实力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