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清华

日期选择

冯进军:“服务国家之美”才是最美 林云志:让我国轨道交通位于世界前列
专题报道
新清华

2024年06月07日

2329

本期8

文章26

字号【 加大 还原 减小

林云志:让我国轨道交通位于世界前列

新清华 2024年06月07日 第2329期 专题报道

●记者 王晓霞

  33岁放弃研究机构优渥待遇,踏上铁路和城轨高速发展的“列车”,转行到一线当技术员,16年在“不分昼夜”的隧道穿梭,一路成长为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这是清华大学电机系1998级硕士校友林云志的“铁”血豪情。
  他带领团队,6年时间开通7条地铁线,基于实践应用不断开拓创新,研发国内唯一的地铁专用检测车,奔着行业的“卡脖子”难题,创造性提出了柔性牵引供电系统概念,引领行业开展全过程、全工序、全产业链数智升级。

首次为地铁背上“动态监测仪”

  一年运送294.4亿人次,这是2023年全年城市轨道交通的客运量,为如此大的人流提供出行服务,地铁的运行安全至关重要。
  安全是生命线,也是林云志始终坚守的底线。初入中铁电气化局,他想办法将在清华所学的知识落地。他发现人工做静态测试有较大优化空间,于是开始研发国内首台地铁专用检测车。“如果说前者相当于用血压计量血压,后者就相当于背了个仪器在身上动态监测。”林云志形象地比喻说。
  从此,地铁的安全监测进入“智能时代”。
  林云志带领团队研发的检测车,用雷达等传感器能实现对限界、接触网、轨道等参数进行动态测量,可以精确到毫米。他还带领团队研发大功率有轨电车充电系统,运用这套系统,有轨电车进站后25秒内就能充满电,该系统已经产业化并运用于多个城市的轨道交通。

首次实现地铁全功能同步开通

  西起清华东路西口,东至顺义俸伯,北京地铁15号线是中心城连接顺义的重要轨道交通线,也是林云志参与修建的第一条地铁线。
  一天几百个电话协调车辆、信号、供电等几百项子系统,和近千家供应企业打交道,每天驻扎在工地上,工期紧、任务重,这对于“新兵”林云志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随时随地研究图纸,没日没夜待在工地,行胜于言、扎扎实实、坚持不懈是林云志最大的“法宝”。他看过的图纸如果打印出来,能堆满整个房间。他首次将施工和调试的内容按工序和逻辑关系建立模型组网,在国内首次创造了含车辆、信号等429项子系统全功能同步开通的纪录,开创了中国地铁建设史上的先河,这也为他后来修建6条地铁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把爱国融入奋斗的每个瞬间

  “让老百姓出行更安全更舒心”“让我们国家轨道交通位于世界前列”是林云志最朴素的愿望,也是埋藏在他心底的强国梦想。
  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大系统、深集成、专施工、精联调”的建设理念,先后组织参与编写了《地铁施工及验收规范》《中低速磁浮交通供电技术规范》等多个国家和行业标准,致力于柔性牵引供电——贯通式同相供电装置研制,力图彻底解决制约我国电气化铁路的负序电流大、功率因数低、谐波电流污染严重等诸多瓶颈问题。
  他提出双向变流的供电方式,克服过去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控制难的问题,改变以往二极管整流的能量单向性,创新提出全流程数智升级,将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应用,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真正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截至2023年12月,中国内地累计有59个城市投运城轨交通线路11232.65公里,林云志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16年,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我现在可以很自豪地说,我国的轨道交通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林云志说。
  毕业20年之际,林云志带着丰硕成果和行业经验,再次回到清华园,成为清华大学首期创新领军工程博士,开启新的旅程。其间他担任全国铁路“四电”专业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理事长,先后荣获“中国中铁十大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优秀人才”“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展望未来,林云志希望将在清华学到的本领真正落地,把爱国融入奋斗的每个瞬间,为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行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 语音播报
  • 一键复制
  • 导出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