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清华

日期选择

清华建筑人:许你广厦万间
专题报道
新清华

2024年06月28日

2332

本期8

文章21

字号【 加大 还原 减小

清华建筑人:许你广厦万间

新清华 2024年06月28日 第2332期 专题报道

●记者 李含

6-6.jpg

  建筑是人类的栖居之所,见证着人类的历史长河与过往,也见证着清华人的足迹与求索。有这样一批清华人,他们或潜心学术,躬耕三尺讲台,在建筑艺术殿堂不断求索突破;或投身国家重点项目建设,为中国建筑长卷书写新墨;或扎根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追逐梦想。一代代清华建筑人勤耕不辍,践行着“匠人营国”的初心。

  提起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熠熠群星中绝少不了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梁思成先生。他将一生奉献给中国古建筑研究与保护和中国的建筑教育事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功若丘山。梁思成通过广泛的田野调查和深入的研究,构架了中国建筑史的研究体系。他的城市规划思想理念,也对后来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
  梁思成在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任系主任,形成了中国建筑教育的理念基础和基本训练体系。“梁思成建筑奖”是面向世界、引领国际建筑方向的专业大奖,也是行业授予建筑师和建筑学者的最高荣誉。
  清华建筑学科共有四位老师获此荣誉,分别是吴良镛院士、关肇邺院士、庄惟敏院士和张利教授。
  吴良镛先生是著名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他成功运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开展区域、城乡、建筑、园林等多尺度、多类型的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吴良镛曾获得世界人居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奖、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陈嘉庚科学奖等,2011年度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怀揣“谋万家居”的执着求索,吴良镛院士一直坚守在教育和研究岗位,90余岁高龄时仍坚守在讲台,为人居环境建设事业执教育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墙壁上,挂着他亲手书写的“匠人营国”几个大字。“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是他一生所求,而今已过期颐之年的他正是国匠风范的典范。
  关肇邺先生是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长期致力于文化、教育建筑的设计和研究,主持设计清华大学主楼、清华大学图书馆西馆(逸夫馆)、北京大学新图书馆、清华大学理学院建筑群等。他重视建筑对人的情绪、观念、品位等的影响,提倡建筑与自然及人文环境的和谐,强调建筑设计应尊重历史、尊重环境,并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提倡建筑应与其功能、性质相适合,反对盲目追求豪华与新奇。
  1989年他主持设计的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作品获得国际建协所授的特别奖,是我国建筑师首次在国际大赛中获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庄惟敏教授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及理论研究,率先提出了适应我国国情的建筑策划与后评估理论方法体系。庄惟敏始终坚持教学、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主持完成中国美术馆改造工程、2008奥运会射击馆、2022冬奥会国家冬季两项中心、香山革命纪念馆、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等110余项重大工程设计项目,获得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银奖和国际奖十余项,以及教育部、中国建筑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项。
  藏之名山,传之后世。首都北京正北方,由庄惟敏领衔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团队设计的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在平原与浅山之间清雅尽显。设计中,庄惟敏教授强调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是“文化赓续、文化传承、文明延续的建筑载体”,是“中国建筑经典格局下建造的一座现代建筑”,也是“多学科融合、文化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教授担任北京冬奥申委工程规划部副部长,场馆与可持续发展技术负责人、陈述人。他也是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总规划师、首钢滑雪大跳台总设计师,见证了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技术难度最高的竞赛场馆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和世界上首个永久性单板大跳台“雪飞天”选址规划到建设落成的全过程,并在场馆设计中融入很多中华传统文化元素。
  张利的学术研究领域聚焦于人本主义城市空间,关注人体与空间的互动关系。他在设计中还非常注重“可持续利用”,努力推进奥运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首钢也是冬奥会历史上第一座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直接结合的竞赛场馆。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国家遗产中心副主任张杰主持完成多项保护与更新重大工程,对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保护体系以及“城市-片区-建筑-构件-材料”多层次保护更新工程的长期有效途径作出了重要贡献,代表性工程包括广州、昆明、承德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福州三坊七巷、北京国子监-雍和宫、泉州晋江五店市、南京老城南、景德镇陶阳里和陶溪川文创街区等片区、建筑与环境的保护更新设计。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设科技集团首席专家,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经管学院校友李存东主持完成了奥运会国家主体育场(鸟巢)景观设计,冬奥会崇礼主城区空间品质提升工程,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世博园,布达拉宫周边环境整治及宗角禄康公园,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公园,援牙买加中国园林,以及北川、玉树灾后重建工程等。
  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国家游泳中心冰壶赛场设计总负责人,建筑学院校友郑方因建筑与奥运结缘20年,主持设计两届奥运会七座竞赛场馆,将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理念贯穿于设计之中。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绿色航站楼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负责人、清华建筑学院朱颖心教授与同事林波荣教授、魏庆芃副教授组织团队开展了大量的现场测试与调研,为大兴“绿色机场”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和科学支撑。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建筑学院校友王晓群担任新机场航站区工程设计总负责人。
  建筑学院校友黄怀海已在西南地区工作坚守15年。2008年,他跟随导师在西南参加了一个月的汶川地震灾后援建工作,随后选择在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开启职业生涯。如今,他已成为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华东设计中心执行主任。
  建筑学院校友张颖现任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绿色节能与低碳创新研究院院长。2008年,张颖开始参与上海中心的超高层绿色技术研发。从设计到建成历时12年,上海中心最终达成了三星级绿色建筑的目标,成为世界上最高的绿色建筑。建筑学院校友阮昊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教授、零壹城市建筑事务所创始人、美间科技创始人,长期致力于中国高密度城市环境中的建筑研究,是中国新生代设计力量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建筑学会中国青年建筑师奖”最年轻的获得者。阮昊擅长复杂建筑几何形态空间的数字化设计应用,创造具有中国化元素与数字化美感的建筑设计。
  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建筑学院校友刘武君曾负责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一、二、三期,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扩建,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和上海磁浮列车等重大工程的建设。
  众所熟知的菊儿胡同新四合院工程,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北京亚运会主场馆,河北省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阿那亚海边图书馆,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沙丘美术馆,篱苑书屋等都出自清华教师和校友手笔。
  安万户居,吾将上下而求索。未来,也将会有更多的清华人为人类安居之所、中国重大工程建造、建筑艺术发展而不懈求索。

图片从左到右分别为:
  
首钢滑雪大跳台“雪飞天”。
  
关肇邺。
  
吴良镛。
  
庄惟敏随南极科考队赴长城站开展能力建设项目工作。
  
张利在国际奥委会总部洛桑作北京2022冬奥会申办城市场馆规划陈述。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

  • 语音播报
  • 一键复制
  • 导出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