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云:守护鹏城碧水蓝天 做“不漏气的轮胎”
新清华 2024年06月28日 第2332期 专题报道
●记者 叶思佳
她扎根深圳16年,奋力奔跑在治污工作第一线,使茅洲河仅用5年时间告别了“黑臭”的代名词,从曾经“深圳脸上的一道疤”,到如今成为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她既是这场治污战役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和奉献者,她就是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环境学院校友,深圳市宝安区水务技术监管中心副主任王凌云。
拨开大气“迷雾”
从事环境治理工作是王凌云从小的梦想,纵使家人“不理解”,坚定的她早早选定了专业方向。
2006年,王凌云如愿拿到了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来到了深圳研究生院,在祖国之南开启新的人生。
2013年,博士后出站的王凌云参与到深圳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这是一项在基层从零起步的工作,深圳空气质量虽整体情况较好,但作为工业制造和人口大区的宝安区,大气质量底子薄、整治难度大。
王凌云从协调组织调研、梳理各类污染源,到摸清底数、编制整治方案,联合技术团队编制了多项研究报告,推动和监督治理工作全面步入正轨,在锅炉清洁能源替代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扬尘监督管理、餐饮油烟整治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助力污染源大幅削减。
10年间,宝安区的每立方米空气中可入肺颗粒物的含量由2013年的43微克降到2023年的18微克,空气质量有了质的飞跃。
在祖国之南打开“治水盲盒”
回忆起最初的茅洲河,王凌云不禁感慨,在她眼中,河道淤积、污水入流的景象,与深圳这座绿色的文明先锋城市格格不入,这也愈发坚定了她投身治理工程,让城市河道焕发生机的决心。
2017年以后,王凌云全面参与到宝安区的水污染治理工作中。当时,宝安区的污水处理厂数量少、建设起步晚,全区平均每天产生的生活和工业污水约120万吨,而只有66.5万吨可以排入污水处理厂,其余污水会直接排到河里。40年沉疴,难关重重,王凌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规划建设雨污分流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从根本上解决污水入河问题,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实则非常复杂,需要细致精准的数据测量和研究,基层的给排水工程技术人才欠缺,数据分析的力量薄弱,许多“从0到1”的工作需要重新梳理。
作为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的运营监管部门负责人,王凌云需要确保设施建成后能够长期健康运转,成为城市基础设施“拼图”的一部分。由于管网分布在地下,检查检修难度较大,提升信息化水平意味着拥有“透视眼”,更便捷、更直观地排查诊断,辅助人工发现、解决甚至预防问题,这是王凌云团队所努力的方向。
让人欣喜的是,敢闯敢试、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和“深圳速度”没有让大家失望。共达5000公里,长度接近横跨中国东西跨度的新建管网在深圳宝安成形,雨污分流体系完成重构,茅洲河脱胎换骨、涅槃重生,再现碧波奔流、鸟掠芳洲的美丽景象。
做好永恒的绿色课题
担任广东省人大代表期间,王凌云也在积极推动省环保厅臭氧一次污染源的治理工作,避免出现一边治理一边产生的问题。
未来,王凌云将会进一步深入研究避免过高成本的降碳减污,在保障企业经济正常运转的同时,用更多的先进技术达成协同降碳减污目标,“组织需要我在哪里,我就会在哪里。”王凌云说。
环境保护是一项具有历史使命感的课题,“如今,深圳水环境治理迈入了新阶段,从‘治污’到‘提质’,坚持这场持久战,进一步加强管理,全力实现全市水系统的良性循环,我们责无旁贷。”王凌云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