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清华

日期选择

生命学院合作发现凝聚体可以内陷和切割细胞内膜 电子系研究揭示存内计算混淆防御架构的共性安全漏洞 材料学院合作在氧化铪基外延铁电薄膜领域取得新进展 化工系在人工智能模型预测电池电解液性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化学系开发基于自组装的过渡金属配合物刺激响应新策略 2024年亚太管理学院联合会年会举行
学术前沿
新清华

2024年10月25日

2341

本期8

文章26

字号【 加大 还原 减小

生命学院合作发现凝聚体可以内陷和切割细胞内膜

新清华 2024年10月25日 第2341期 学术前沿

凝聚体介导ILV形成的工作模型。

  本报讯 多囊泡体(MVBs)是细胞内的重要细胞器,在细胞质量控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MVB膜通过内陷和切割形成腔内小泡(ILVs),负责分选蛋白质货物,这一过程需要内体分选复合物(ESCRT)消耗三磷酸腺苷(ATP)来完成。近些年研究显示,生物分子凝聚体是细胞行使其功能必不可少的结构,通过多种多样的机制发挥作用。凝聚体可以与膜相互作用发生“润湿”并引发毛细现象。然而,润湿相关毛细力在细胞过程中的生物学意义仍然知之甚少。
  近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方晓峰副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在《自然》(Nature)期刊上在线发表了题为
“生物分子凝聚体介导内体膜的弯曲和剪切”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植物蛋白FREE1相分离形成凝聚体,通过润湿作用诱导内体膜的内陷和不稳定性,足以在不依赖ESCRT机器和ATP的情况下介导ILV的形成。《自然》同期以《研究简报》的形式对该工作进行了题为“由相分离的液体蛋白凝聚物形成和切割的细胞膜”的报道。
  方晓峰团队专注于研究相分离形成的凝聚体在植物感知、应答和记忆环境胁迫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团队首先发现植物ESCRT组分FREE1在体内和体外都具有很强的相分离能力,其N端内在无序区域(IDR)是驱动相分离的主要元件。此外,FREE1具有FYVE结构域,能够与膜脂质磷脂酰肌醇3-磷酸(PI3P)结合,从而定位到MVB膜上。进一步研究发现,凝聚体的形成显著增强了FREE1与膜的结合能力。然而,FUS-IDR-FREE1虽然可以替代FREE1的功能,但不能与ESCRT相互作用,从而招募它们进入其凝聚体中,暗示FREE1的凝聚体可以独立于ESCRT发挥功能。
  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FREE1凝聚体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使得膜发生弯曲内陷。同时,ESCRT机器和FREE1凝聚体可能是进化过程保留下来的实现MVB产生的双保险机制,也能够更好地应对环境的变化。胁迫条件下这两种机制如何相互协同还有待未来进一步研究。
  综上,该研究揭示了一种不同于传统认知的、由ESCRT机器消耗ATP介导的MVB产生的新机制:FREE1相分离形成的具有液态属性的凝聚体,通过润湿作用驱动MVB膜内陷,引起膜颈的不稳定进而完成膜的剪切形成ILV,该过程不依赖ESCRT机器且没有ATP消耗。
  方晓峰和德国科隆大学教授罗兰·克诺尔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博士后王艳宁、李树林和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博士马塞尔·莫克贝尔为共同第一作者。 (生命学院)

  • 语音播报
  • 一键复制
  • 导出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