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清华

日期选择

中国之美·陶瓷
人文清华
新清华

2024年10月25日

2341

本期8

文章26

字号【 加大 还原 减小

中国之美·陶瓷

新清华 2024年10月25日 第2341期 人文清华

●白明

编者按

  为什么看懂陶瓷是中国人的审美必修课?中国当代著名陶瓷艺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白明做客人文清华讲坛,发表题为“中国之美·陶瓷”的演讲,带领观众回顾陶瓷的历史流变,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发展脉络。本报摘编部分演讲内容,邀读者跟随白明教授从传统中赓续中华文脉。


白明在人文清华讲坛。


无论男女老幼,都有带着期待、想象和未知仰望星空的经历,通过星空去感受璀璨的、旋转的宇宙。在我心里,由宇宙大爆炸的能量所形成的旋转着的地球就是一个硕大无比的伟大陶艺作品,因为陶瓷也是从泥土与火中诞生的。

当我们对比星空与钧窑烧成的陶瓷,会发现它们的图像相似,这种吻合是仰望星空与俯身造器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穿越时空的、需要我们用无限想象力去填补的,而这种填补就是人类文明史里一切伟大创造的最原始的动力——好奇。
  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每时每刻都在好奇。人通过双手弥补对遥远、对未知、对美好的向往,手中所有诞生出的泥与火的作品就是组成中国国家名字China的陶瓷。

远古器物的当代性

在人类创造出来的财富、物质、工具中,只有陶瓷使用的水、泥、火是无数人类神话中与神性相通的元素。陶艺是艺术家使用与地球年龄相近的材料创造出来的永恒作品。
  我们借助航天、光学的发展,拉近与星空的距离,感受星光引发的无限想象与激情,那种光就像我们血脉中非常细微的分支在不断蔓延。陶瓷所用的是与这些星星相同的元素,但由人类创造而成。
  几千年前,在生产力如此之低而且没有任何先进工具的条件下,人就能够创造出令今天的我们叹为观止、追慕神往的作品,甚至用今天的科技和工具去模仿它都觉得力不从心。
  龙山的黑陶又名“蛋壳陶”,用舒展的曲线将远古时代的原始人对自然和美的直觉融入作品之中。陶瓷是我们今天穿越时空、感知过去的线索。作为那个时代人的生活用品,它们带给我们领略中国传统文化脉络的入口,我将它们称之为中华文明史原始的底色之一。
  三足器,如果我们仅仅觉得它是一个可以手拎的装水容器,那就小瞧了这件作品的伟大。在远古时代,最伟大、最震撼的发明是人双手的解放。远古的大部分容器都是需要用双手捧着的,无法让自己的手同时做另外一件事。远古人寿命很短,严寒酷暑、饥寒交迫都会导致生命徘徊在生死线上。所以人必须学会使用容器和工具,将手解放出来。现代科技也如此,例如使用无人驾驶时人可以思考和工作,提升了工作效率。一个带把的容器则可以满足“解放双手”的需求,人可以一手抱孩子、一手操持家务。远古时期没有桌子,三足是最稳定的设计。以今天人体工程学的视角纵观几千年前的设计,可以发现我们今天的智慧也只是如此。
  在三千年前的彩陶上,我们的祖先在满足人类基础需求的器物上开始追求美的表达。在彩陶的图案里虽然也有表达生活空间的内容,但更多的是在自然里领略到的秩序和韵律之美,这使我心潮澎湃——他们将线条、色彩、节奏表达在一个实用的器物上,这是生命的需求。
  人类是靠什么东西走向生物链的顶端?除了人能创造工具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人有了协调、团结、管理的能力,从而成为群体。群体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人不行,就来两个人、五个人、十个人,猛犸象在这些人的面前就变得极为被动了,在人群的围猎之下强大的猛犸象消失了,因为它们的生命周期赶不上人对它的猎杀。
  重复,就是力量的叠加。当现代的美术家提出这样的设计语言时,我们早已能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找到同样的视觉震撼。
  例如兵马俑,就是重复的力量。秦代为什么强大?在当时的科技里,窑炉技术作为先进科技控制一个强大的力量——火,将一个强大的自然力量全靠人的感受控制在一个封闭的窑炉里,感知泥土的干湿、烧造的温度。用不同的窑分别烧造兵马俑的头部、身体、躯干,并在制造过程中进行标注用以追责,这说明秦代的管理极为科学。以强大的管理能力来指挥如此多的工人和匠人,这种力量不仅是重复本身的视觉力量,也是创造兵马俑的那些工人组成的劳碌场面所带给我们的震撼。
  “秦砖汉瓦”是中国美学的词汇,汉代的瓦当上是了不起的、重复的几何纹样,而几何纹样其实就是抽象。抽象是20世纪现代文明中艺术家们提出的一种新流派。我用“远古的抽象”来形容我国古代的几何纹样,这是中华文脉里特殊的一种脉络。

极致的生命启迪

在全世界,中国陶瓷的名头响亮到与国家的名字一样。一个国家的名称能够与一个艺术类别相吻合,证明陶瓷艺术在这个国家受到尊崇,也证明陶瓷艺术能够代表这个国家让世界认识它。而这个源头是从青瓷开始的。
  追溯历史,商代有了原始青瓷,到了东汉才有了成熟的青瓷,这是生产力成熟的象征。中国青瓷的诞生开启了中国瓷的时代。
  我们的祖先在不断烧造陶器的过程中偶然受到启迪,用高温将柴灰融溶覆盖在陶器上,它天然产生的泛着绿色的、含着氧化铁的亮晶晶的液体固化以后,吸引了发现落灰釉的工匠,由此他将这种釉色与华夏最了不起的一种独特材质“玉”的审美相联系。由此,青瓷的釉色是从仿玉中诞生而来。
  青瓷在东晋之后发展到了一种极致,即“雨过天晴云破处”,在遥远的天空,雨后天晴云开的缝隙之中找到的那种深邃、透净的清凉之色,成为了真正的汝窑之色。
  唐代有了更为精彩的秘色瓷,大家可以去法门寺看真正的秘色瓷,了解唐代的青瓷走到了什么样的高度。它几乎像哲学一样,在走到了冷峻的边缘后又开始繁荣。唐代有华丽的工艺要求,瓷器成为那个时代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
  我们可以通过陶瓷认识历史,唐代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集散地。当各种文化出现在大唐时,他们的文化、习俗、审美、诉求和商业需求的出现,决定了我们的陶瓷也会在这种文明和交流之中自然而然地适应时代。不论是秘色瓷还是唐三彩,都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缩影。由此,从中东过来的低温陶瓷审美的形式在大唐成为陶瓷的核心品类,拥有了中国气派。

纯粹的万有之美

“纯粹的万有,有生机的净美”这几个字不仅是形容白瓷,也可以用于形容青瓷和中国许多传统雕塑、壁画。因为“纯粹”是整个中华民族文脉里文人雅士提升自我修养并追随的境界。纯粹在视觉之中不是一个单纯的“无”,不是单纯的“一”,在中国的视觉里,纯粹恰恰是在追求纯粹“无”的边缘之中包含的“万有”,是极简的丰富,是有生机的净美。回想彩陶时期、秦汉时期、青瓷与唐三彩,从陶制材料到瓷制材料,从单色到丰富多彩,然后又回到另外一个单色——白瓷横空出世。
  在整个陶瓷工艺过程中,白瓷是最后出现的釉色。在唐代、宋代,定窑成为五大名窑之一。五大名窑里只有定窑是白瓷,因为白瓷要替换掉整个胎脂釉色里的铁,而泥土中最多的元素就是铁,青瓷的发色主要是铁。青瓷的发展让人们有了更好的审美需求和礼仪需求,所以白瓷逐渐发展。到了定窑时代,这种发展基于了不起的工艺拓展,获得了巨大的解放,而这个解放也是具有商业背景的。陶瓷艺术并非官家提倡才有,纵观历史,所有工匠都追求商业利润,在满足生活需求、提供生活便利等多个层面中,最主要的推广是商业,因此中国陶瓷璀璨发展、登峰造极。
  当时怎样提高审美和器物的一致性呢?人民发明了模印工具,通过模具在白瓷上装饰印花。白瓷的白不是纯净一无所有的白,不是油漆的白,不是塑料的白,而是温润如玉的、丰富多彩的、包含万有的白色。过去没有电,将白瓷放在昏暗的房子里,靠着近在咫尺的视线去感受它的细腻,此时的“白”变得无限神秘而丰富多彩。
  茶禅一味,手中乾坤。在陶瓷历史中,茶碗是取得最大成就的一个品类。因为茶碗也可以用作饭碗,使用率极高,破损率也极高,所以它的容量和生产量也巨大。它既可高雅,进入贵族皇室的视线,也可朴素,进入平民生活。茶碗在丝绸之路上也占据了巨大的份额。同时,因为有了茶碗,中国人有了喝茶的习惯,由此影响了朝鲜、日本。黑茶盏的流行,得益于从唐代到宋代的点茶,用黑色衬托点茶产生的白沫。人喝的不只是茶,是生命的吟唱、植物的美学,也是时间的味道。

世界贸易史的奇迹

大航海时代,葡萄牙开辟了真正的从海上到亚洲的商品通道。那个时期恰恰是中国的青花瓷出现的时间。这样的颜色,在欧洲人蓝色的瞳孔之中惊为天色。青花神秘、美丽,也气魄非凡。青花瓷创造了中国明代在世界贸易史上的奇迹。
  远古时代的陶瓷艺术是真正的、民间的劳作,后续的则更多属于贵族性审美、文人审美。中国的陶瓷丰富多彩,不仅有贵族陶瓷,还有了不起的民间陶瓷。民间陶瓷艺术所表达的主题既有传说也有生活,既有吉祥美好的图案,也有极为纯朴的动植物。
  从黑陶、彩陶、兵马俑、青瓷、唐三彩、白瓷、青花,再到民间的陶瓷艺术,组成了我国的陶瓷历史。它满足了不同阶层的需要,也支撑了遍布中国大江南北的民间窑口,让中国成为一个遍地窑口、璀璨伟大的陶瓷国度。
  陶艺是设计,是绘画,更是雕塑;它是平面的,也是立体的;既传统又现代;它属于生活,还属于历史。陶艺让我们鲜活地理解一个时代,了解我们自己。我通过陶瓷了解了自己,它像是一个看不见的纽带,牵引着我跨过了很多我觉得困惑的地方。
  (来源:人文清华讲坛)

  • 语音播报
  • 一键复制
  • 导出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