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回到清华,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新清华 2024年10月25日 第2341期 专题报道
●记者 刘蓓 李诗语
徐明,一位深耕环境科学领域二十余年的中国科学家,全职回国,投身于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他辞去了海外的终身教职,于2022年全职回到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任教,致力于铸牢我国“双碳”目标的数据基础。他说,这是中国责无旁贷的大国责任,也是他值得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
2023年11月,徐明牵头建设的“天工LCA数据库”发布,这是中国首个开放、透明的生命周期单元过程数据库,能够用来核算产品碳足迹,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打破发达国家在相关领域的“数据霸权”,具有战略意义。
“回国这个决定并不是突然做出来的,一切都在计划之内”,对于环境科学家徐明而言,2022年回到清华任教,既是最好的时机,也是事业的新起点。
徐明的科研之路始于1999年考入清华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此后前往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在密西根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任教。二十余年来,徐明一直在环境系统工程领域寻找改善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新方法。
前沿的眼光、扎实的积淀,让徐明成为环境系统工程这一长期由欧美科学家主导的前沿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声音”。
“国际产业生态学会青年科学家奖”首位华人获奖者、“美国华人环境工程与科学教授协会环境教育者奖”、“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职业生涯中期科学家最高奖”……荣誉加身,徐明深感责任也更大。
在海外多年,徐明立志在环境领域有所作为,用科研推动社会进步。他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祖国。他也在祖国的绿水青山中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事业,用“生命周期”和“数据驱动”追寻碳足迹。
2020年,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这是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履行国际责任的庄严承诺。
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之一,就是核算清楚碳足迹,建立中国自己的碳足迹基础数据库。这不仅能为国内的绿色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也是将“标准”握在自己手中,以应对国际贸易中的碳足迹要求和“碳壁垒”等新技术壁垒的挑战。
徐明回国后,一直在思考如何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如何解决“卡脖子”痛点。他瞄准我国碳足迹数据这一关键问题,牵头发起了“天工计划”。
“天工计划”是一项联合了国内外三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发起的国际科学计划,旨在基于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化、标准化、开放透明的生命周期评价体系,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新一代方法、技术、工具和数据基础。
“天工LCA数据库”是该计划的第一阶段成果。这个由150余位行业专家联合构建的数据库,汇聚了涵盖我国55个行业、4000多组单元过程的70000多条公开数据。这些数据不仅规范、完善、可追溯,该数据库也在全球范围开放、免费使用,并能与其他国家数据库进行汇交和互认。
“开放、共享、透明”,“公平、公正、公开”,徐明希望以此为契机,联合全球学者和行业专家,共同建立一个新的行业生态,齐心协力形成国际影响力。
徐明用技术实现着碳足迹核算的“中国破局”,也期待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多的“中国声音”。
2022年,徐明当选为国际产业生态学会主席。作为该学会成立以来的首位华裔主席,徐明希望在任期之内能够推动学界与业界的进一步交流,为全球产业生态领域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实质性贡献。这体现了中国学者的领导力,也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大国的担当。
从出发到归来,作为清华人,徐明最难以忘怀的是清华大学“行胜于言”的校风和心怀家国天下的使命感。
徐明始终记得,25年前,在大一的一门课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钱易曾这样说过:“一个人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应该是利在天下、利在万世的。教育和环保,就是这样一项值得为之终身奋斗的事业。”
如今,徐明也和他的榜样钱易院士一样,都在清华这片教育的沃土和环境科学的科研工作中,找到了值得为之终身奋斗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