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颁奖 清华大学获得一等奖9项二等奖17项
新清华 2024年11月29日 第2346期 学术前沿
本报讯 11月1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召开了2023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根据《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经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市政府批准,2023年度共授奖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3项,二等奖39项;共授奖北京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18项;共授奖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1项,二等奖89项。清华大学牵头项目成果获得一等奖9项,二等奖17项,数量再创历史新高。
学校牵头获得一等奖项成果简介:
“二维材料的拓扑新物态及能带调控”成果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物理系周树云研究组及合作团队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朱骏宜研究组在二维材料的新奇拓扑物态及异质结能带调控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研究团队发现并实现了破缺洛伦兹不变性的第二类外尔费米子和第二类狄拉克费米子两类新奇拓扑物态,引领并推动了拓扑物态的研究及相关材料光电探测等应用探索;揭示了两个范德华异质结模型体系的能带调控及关键机理,开创了由二维材料堆叠构造准晶的研究先例。
“机械力受体PIEZO的结构功能机制”成果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药学院肖百龙与生命学院李雪明团队揭示了机械力受体PIEZO将机械力转化为生物电信号的结构功能机制,定量了其皮牛尺度力学敏感性,确立了其形变与曲率感知模型。
“绝缘气固界面电荷动态演化机理及调控理论”成果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电机系何金良团队提出了绝缘气固界面电荷积聚的场效应理论,揭示了气固界面电荷积聚诱发绝缘闪络机理,建立了基于材料改性的电荷调控理论,推动了绝缘基础理论突破和核心技术创新,将为超特高压直流装备研发和安全运行提供关键核心基础。
“三床多分级多流程多燃料循环流化床清洁高效燃烧技术及应用”成果获得北京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能动系张衍国团队攻克了生物质清洁高效燃烧关键技术,在中国、美国、蒙古国和印尼等国家应用近百台,节能、降碳、环保等社会效益显著。
“大型复杂构件高效高质量制造关键技术及装备”成果获得北京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机械系刘辛军团队首创了轻量化、耦合调姿的五自由度全并联机构,发明了移动式混联新装备,创建了大型复杂构件原位制造新模式,攻克了高效柔性加工工艺技术,构建了大型复杂构件原位精密铣削加工系统,在国家重大工程实施过程中取得了突破性应用。
“电子束辐照处理废水的关键技术、装备及应用”成果获得北京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核研院王建龙团队发明了电子束辐照与常规水处理工艺耦合的废水处理新技术,发明了能够快速形成超薄水膜的辐照反应器和废水处理专用的电子加速器及成套装备,实现了从基础研究、技术发明到工程应用的跨越,建成了10多个工程项目,为我国难降解工业废水的深度处理及提标增效提供了新技术。该技术提升了我国工业废水处理水平,在环境污染治理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典型灾害事故环境下个体防护原理与高性能防护材料及系列装备研发与应用”成果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安全科学学院翁文国团队以防护原理与功能材料驱动自主品牌的高性能个体防护材料和装备研发,构建了“防护原理-核心材料-关键装备-检测平台”完整的产业技术创新链。
“主动配电网能量管理与集群控制系统、装备及其应用”成果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电机系吴文传团队建立了主动配电网能量管理与集群控制理论体系,研制了系列软件产品及配套装备,取得广泛应用,在提高供电可靠性、新能源消纳、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社会效益。
“地下结构与土体一体化抗震设计理论、标准及工程应用”成果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水利系张建民团队创建了突破材料、结构、系统过分简化假定的城市地下结构与土体动力相互作用基础理论,建立了完整的抗震分析计算方法,并形成了系统的设计体系和完整的设计标准,成果直接应用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等国家重大工程设施抗震设计。 (科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