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花开在新疆,他们用青春践行家国情怀
新清华 2024年11月29日 第2346期 专题报道
●记者 徐子越
图片分别为:
①工作中的史恩赐。②艾斯喀尔(左)和苏毕奴尔一家三口。③周凌休与学生在喀什大学前合影。④邢耀(左一)作为毕业生党员代表发言。⑤西藏、青海、新疆联合引才招聘会现场。
一场“马兰花开”的守候,是清华杰出校友邓稼先的无悔选择。一声“我愿以身许国”的承诺,是老一辈清华人的无私担当。他们攀高山、入戈壁,扎根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他们从清华启航,跨越近3000公里的距离,选择前往的地方是——新疆。
“既然选择了西部,
就要勇往直前”
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的南疆兵团农三师五十一团,是自动化系校友,兵团党委办公厅、兵团办公厅副主任魏宇杰来到新疆后工作的地方,这里是南疆人口最多的团场,也是兵团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全兵团贫困人口的一半几乎都在这里。虽然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但魏宇杰乐观地表示:“既然选择了西部,就要勇往直前。”
结合曾经在清华大学组织部和乌鲁木齐经开区组织部锻炼的经历,魏宇杰围绕群众最为关心的收入问题,总结了导致贫困的多方面原因,提出了“稳定增收五步走”策略,将稳定就业放在首要位置,通过招商引资打造形成乳品、鲜果、红柳烤肉三大农副产品产加销一体的全产业链,实现了本地人在家门口就业。
2021年,五十一团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魏宇杰也荣获“兵团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学校一直号召我们‘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航院校友雷海军毕业后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西行的旅程,来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
“我从27岁来到新疆,今年已经38岁了,我的生活工作已经全面融入了新疆,融入了兵团。”在疆11年,雷海军引进了南疆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推动建设了兵团6✕66万千瓦调峰煤电机组,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雷海军动情地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逐渐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对我而言,新疆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故乡。”
“真正走到教育前线,才知道教师的不容易,也才真正了解中国的教育,同时对自己的专业可能为社会带来的改变有了更深的感悟。”新闻学院校友、第十八届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史恩赐本科毕业时曾在西藏支教一年,硕士毕业后,她又选择了前往新疆,任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愿意用一年青春的时光,换取一生的留恋向往。”正如支教团团歌《与你西行》中唱的那样,支教岁月中铸就的坚韧与智慧,如今也已成为了史恩赐在工作中服务群众、锐意进取的坚定基石。
“祖国与你是我一生
无悔的选择”
相识相恋于清华的机械系校友艾斯喀尔、人文学院校友苏毕奴尔,硕士毕业后双双选择回到家乡——新疆。驻村期间,艾斯喀尔、苏毕奴尔充分发挥自身精通汉语、维吾尔语的优势,“和群众打成一片”,他们还通过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向当地青少年传递“知识改变命运”的人生道理。
如今,艾斯喀尔、苏毕奴尔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以“守护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守护每一名天山儿女的笑容”为目标,在努力建设美好新疆的道路上,夫妻二人还将继续砥砺前行。
热烈的大地上,从不缺乏温情的故事。“西部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尤其是对于新疆这样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更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法学院校友周凌休认为,“去新疆工作不仅仅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一个途径,更是承担国家责任的一种方式。”
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春节,周凌休独自一人远赴新疆喀什进行走访调研,她的足迹遍布喀什地区疏勒县下属的12个村落。从初入乡村的好奇到深入了解村民生活现状后的动容,周凌休见证了南疆的真实面貌。面对饮食文化的差异、语言沟通的障碍、薄弱的司法基础以及几乎全年无休的工作强度,周凌休未曾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服务新疆的信念。毕业后,她放弃了北京律所的优厚待遇,来到新疆,开启了致力于边疆法治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前行的征途中,虽然充满挑战,却非孤军奋战。如今,周凌休任教于喀什大学,与她一同扎根在这片辽阔土地上的,还有她同为清华大学校友的爱人。从“校园情侣”到“边疆夫妻”,他们将清华精神贯彻到日常工作中,为边疆建设持续贡献力量,在坚守与奉献的岁月里,描绘着爱情最好的模样。
“祖国与你是我一生无悔的选择。”越来越多的清华人从全国各地而来,携手扎根新疆,扑下身子干实事,知难而进求实效,遥远的他乡从此不再遥远,热爱与希望将它变成了新的故乡。
出发,前往无尽的远方
跨越六千里路,传承马兰精神。在清华大学2024届毕业生党员大会暨启航出征仪式上,即将奔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社科学院硕士毕业生邢耀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他慷慨激昂地表示:“我志愿加入建设边疆的先锋队伍,力争在新时代基层治理上谋划新篇,不负强国梦想、清华担当,接力赓续治疆建疆的无上荣光。”
建设祖国的道路上,总有志同道合的伙伴并肩前行。近年来,清华大学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不断创新资源供给方式,加大国防科工和西部地区就业资源供给,举办“国防科技人才月”与“西部人才月”,期间开展形式丰富的招聘活动,积极引导和支持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化工系2024届本科毕业生思集锟,毕业后坚定投身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前往位于新疆克拉玛依的中国石油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工作。
临床医学院2024届博士毕业生玉苏甫卡迪尔·麦麦提尼加提,在读期间参加多次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荣获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胆胰中心2023年度优秀研究生称号。毕业后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工作。未来,他希望“像董家鸿老师一样,既能有着精湛的临床医疗技术,又能开展精深的医学研究,在工作中践行‘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让我们新疆的老百姓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化工系2024届硕士毕业生俄合拉斯·色力克江,积极参与校内社会工作,锻炼个人能力的同时服务校内各民族同学。毕业后前往国家开发银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行工作。
法学院2024届博士毕业生杨慧莹,在校期间全面发展,曾任法学院研工组副组长、带班助理等,获评“一二·九优秀辅导员郭明秋奖”、优秀学生干部标兵。毕业后前往位于新疆阿克苏的绿色实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工作。关于选择新疆的理由,她动情地表示:“理由就隐藏在清华教育我的七年里,这种潜移默化的滋养给了我践行‘国之大者’的勇气,让家国需要成为信念,为人民谋幸福成为理所应当”。
他们怀着同一个理想,前往无尽的远方,奔赴西部,选择新疆。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践行着清华人服务国家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