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清华

日期选择

在清华,发现未来教育新篇章
专题报道
新清华

2025年02月28日

2354

本期8

文章22

字号【 加大 还原 减小

在清华,发现未来教育新篇章

新清华 2025年02月28日 第2354期 专题报道

●记者 彭稳平

4-1.jpg

  去年底,2024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召开,吸引了32个国家和地区的135家高校、在线教育平台、国际组织及政府机构的340余位代表,共同探讨“智能时代下的未来高等教育重构”。

  1.44亿学习者、9500多门高质量课程、110余门人工智能课堂……这些数字见证了清华大学十余年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成果。

技术引领教育变革,“从一到亿”再出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清华大学始终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利用技术变革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2013年,清华大学建立中国首个慕课平台——学堂在线,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回应国际高等教育新的竞争格局挑战。
  2016年,清华大学和学堂在线联合推出新型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将PPT、慕课与微信融为一体,率先开展全体系实时交互在线教学。
  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清华大学首次启动了全校大规模实时、互动、异地、分散的在线课堂教学。从“同上一堂课”到成功实现“延期开学、如期开课”,学校两周内便完成了对2600余名教师及2300余名助教、志愿者的全方位培训,以“先学后教”的方式,确保在线教学“一个不少,一个不掉队”,为全国乃至全球教育领域应对疫情提供了清华方案。
  在空荡的教室里,清华教师们以饱满的热情、专业的态度直面线上教学挑战。软件学院副教授杨峥精心打造了在线教学“十大神器”,做备课最缜密的“主播”;95岁高龄的张礼教授学着开直播、加花样,热情鼓励同学们通过弹幕和投稿大胆提问。
  学校推出“未央计划”,通过雨课堂“克隆班”技术开设旁听课,鼓励学生自由学习。课程旁听人数一度突破上限,热门课程如“法律思维”“深度学习”等吸引了超过近千名选课者。
  疫情期间,学校向各高校免费开放了1600门慕课,雨课堂为全国4300万师生提供在线教学平台,帮助师生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通过雨课堂“克隆班”技术,清华帮助兄弟院校同步实时开放优质本研课程200余门,2.5万名师生“同上一堂课”,开启高校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的序幕。
  四年来,一起上清华“克隆班”的兄弟高校同学越来越多。2024年春季学期,清华与全国227所高校的103万名学生用雨课堂共同学习“形势与政策”课,感悟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截至目前,学堂在线已汇聚近万门优质课程,服务了1.44亿学习者,是学习者规模亚洲第一、全球第二的慕课平台。从第一个学习者到第一亿个学习者,从第一堂课到千万堂课,清华大学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助力中国高校教学变革和数字化升级,完成全球范围内从跟跑者到引领者的转型。

以学生为中心,AI赋能教学创新

  高等教育长期面临在大规模与个性化之间寻求平衡的艰巨挑战。八年间,雨课堂从1.0版本一路迭代至6.2版本,累计发布了近400次更新,不断推出弹幕投稿、词云生成、视频直播、在线监考、AI 一键出题等新功能,开发出智能讲台、教学指挥舱等衍生产品。通过数字化记录教学行为,助力教师量化成果,激发教学研究热情。
  2013年起,清华大学“电路原理”课程团队率先探索基于慕课、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课程负责人、电机系于歆杰教授每堂课后深思课堂节奏与难易程度,关注每位学生成长。他认为,在移动互联时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势在必行。
  当下,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面对人工智能潮流,清华大学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2023年,清华大学建设首批8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试点课程,至2024年秋季学期,已有113门课程实践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学校建立了应用层、引擎层、模型层的三层解耦体系架构,依托荷塘雨课堂平台,上线智能学伴、智能讲伴、智能批改等十大功能,为师生提供了全方位技术支撑。
  此外,学校为每一位2024级新生配备“AI成长助手”,鼓励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创新性学习和交叉学科研究。智能学伴是最受清华师生欢迎的功能之一。2024秋季学期以来,师生向学伴提问超过8.8万次,有效推动学生个性化学习。物理系教授王青表示,期待在AI的加持下,实现类似苏格拉底与其弟子间问题驱动式的互动。
  建筑学院教授龙瀛开设的“新城市科学”课程巧妙运用智能讲伴,实现师、生、机三方交互学习。化学工程系教授卢滇楠的“化工热力学”课堂上,学生们每周与AI交流的时间超过8小时,极大地提升了教学质量。
  学校积极拓展学科知识引擎建设,打造AI个性化学习空间,实现大规模个性化教学。
  在清华园里,师生共同见证了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亲历科技创新带来的深刻变革,携手构建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新生态。

扩大“朋友圈”,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

  2020年底,清华大学牵头成立了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五年以来每年举办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汇聚全球教育力量,共话教育数字化变革。
  依托该联盟,清华大学已开设341门次全球融合式课堂,推出全球公开课,学习者超过3000万人次。经管学院副教授郑捷的“中级微观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课程,作为全球融合式课堂的一部分,不仅为海外学子打开了了解中国经济学教育的窗口,也为本校学生创造了国际交流机会。
  自2022年秋季学期起,“全球发展倡议的中国视角”课程已成功推出三轮,吸引了清华大学及海外高校的300余名学生参与,并通过线上直播覆盖全球超2280万人次学习者。课程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为核心,聚焦全球热点话题,呼吁全球青年共同携手助力全球发展,应对时代挑战。
  墨西哥蒙特雷理工学院的摩西说:“在这门课上,我最重要的收获是了解世界不同国家文化”;印度尼西亚特布卡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赞叹,修读中国课程如同亲临中国;智利学生豪尔赫·古铁雷斯感慨合作学习的收获颇丰;米兰理工大学的学生与清华学子分享互联网经济前沿动态;南洋理工大学的学生向中国学生介绍了当地优秀的互联网企业。
  清华大学始终以开放的姿态,持续扩大全球“朋友圈”。2024年8月,校党委书记邱勇率团访问印度尼西亚,见证清华大学与印尼网络教育学院签署合作备忘录。
  清华大学将继续携手全球伙伴,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创新教学合作模式,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生态,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世界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增添源源不断的动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通过技术的深度融合和不断创新,一个更加智能、高效、平等的学习未来已在眼前。

图片分别为:

基于师生需求构建十大功能场景。

教师使用“智能讲台”进行习题互动。

③“结构力学”课程展示学生雨课堂答题产生的词云。

清华大学与兄弟院校“同上一堂课”。

学堂在线部分课程。

⑥“化工热力学”课程AI个性化学习空间。

2020年,95岁的张礼教授用雨课堂直播授课。

  • 语音播报
  • 一键复制
  • 导出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