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雅:精益求精,为先心病患者筑起生命屏障
新清华 2025年04月18日 第2360期 专题报道
●记者 王芊润 张帆
放弃美国排名第一的麻省总医院医师工作,她回到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心脏中心团队一起不断攻克心脏外科难题,创新应用三尖瓣下移解剖矫治技术,解决国际医疗难题。她就是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2016级博士校友、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外科副主任医师张晓雅。
从哈佛医学院回到清华医学院
“当医生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奉献精神。”在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取得心脏外科专业博士学位后,张晓雅前往哈佛医学院继续求学,并在全美最大儿科医疗中心之一的波士顿儿童医院心脏外科学习,取得美国医师执照。
在其他人看来,美国医生的工作待遇高、环境轻松。张晓雅挂念的却是国内的先天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先心病”)儿童,他们迫切需要经验丰富的心脏外科医生的救治。
2022年,她放弃美国麻省总医院外科住院医师工作回到清华,开始了她想用一生去奋斗和追求的崇高事业。
单日听诊1200多名儿童
回国后,张晓雅仍然保持着定期义诊的习惯,积极参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小儿先心病筛查救治。
得益于清华传承已久的对口支援传统,张晓雅从2015年开始跟随医疗队义诊,目前已有200多名儿童因得到救治而痊愈,在西藏、云南、贵州等地进行先心病筛查高达6000余人。
“听诊器对耳朵有压迫,穿越无人区时有强烈的高原反应。检查强度对于身体和心理的挑战都很大。”但在西藏阿里,张晓雅仍然创下单日听诊1200多名孩子的纪录。尽管耳朵被磨破皮,她也没有停下工作。每一次筛查和听诊,都可能挽救一个生命、一个家庭。
让患者的心脏重新跳动
张晓雅做过的手术最长达到20小时。心脏外科手术的开展十分困难,一度被认为是禁区。有着极丰富经验的医生也会因为微小差错导致手术失败,进而影响病患术后康复和生活。
在工作中见过太多生死瞬间,张晓雅不断将工作中的高强度压力,转换为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和医疗水准的动力,忙碌在临床和教学科研工作两点一线。
她说:“中国医疗领域的基础研究水平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如何缩小科研到临床应用转化的差距,造福更多国内甚至全球范围内的患者,是清华医学发展过程中一直重点关注的方向,也是张晓雅在临床工作中不断思考的课题。
从导师手里接过手术刀
张晓雅在清华读博期间的导师吴清玉教授是国内外心脏外科领域权威专家。吴清玉在全球首创三尖瓣下移解剖矫治手术,改进了多种复杂疑难心脏手术技术,手术成功率高,许多病患慕名而来。
张晓雅一直在沿着老师的足迹前行,从导师手中接过“这把手术刀”。提到自己学医的原因,她说:“一辈子做一件事,就是对得起病人。爱人,知人,医乃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