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秀安:以创新攻克难关,助力国家核能事业发展
新清华 2025年08月29日 第2373期 专题报道
●学生记者 常潇予 记者 郑青春
他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填补技术空白,构筑竞争优势,助力我国核能事业加速发展。
他就是清华大学核研院2003级博士校友、华龙国际核电技术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石秀安。
去一线,做“硬核”青年
中学时,教学楼走廊里贴着的“两弹一星”元勋事迹介绍令石秀安对科技报国的老一辈科学家由衷敬佩,心生向往。
2003年,他以本科班级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被录取至清华大学核研院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在张作义和胡永明两位教授的指导下,石秀安投入核反应堆技术研究。“要有实实在在的创新和突破,难点就是创新点。”导师的嘱咐深深刻在他的心间。
“认真做科研,为国家作贡献。”当与学生时代挥手作别,他毫不犹豫地选择成为一名工程一线的核电研发工程师。从担任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广核”)反应堆工程研究所工程师,到担任中广核先进核能系统研发项目设总兼总体方案负责人,石秀安将智慧与汗水投入到中国核能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当中。
解难题,难点就是创新点
要实现核电站的长期高效运行,先进堆芯设计和燃料管理是关键环节之一。为打造核电的先进“中国芯”,我国持续创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的堆芯设计和燃料管理技术。2012年12月,这一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宁德核电站首炉一体化含钆燃料18个月换料项目启动物理试验,并取得圆满成功。它的背后有着无数中广核人的艰辛探索,石秀安正是其中的一员。
2010年,宁德18个月换料项目后期最关键的三个设计领域——一回路源项、堆本体屏蔽、临界安全分析,在中广核内还几乎“完全是空白”,等待着科研工作者的探索与突破。石秀安接下了这块“难啃的骨头”,组建团队开始技术攻坚,最终带领团队成员圆满完成任务,助力中广核在这三项新领域中的自主设计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用三年时间,走完了国外同行十几年走过的路。”他说。
2011年,在某核电厂3号机组的堆腔注水改进项目中,出现了保温层与堆外探测器的空间位置干涉。这一问题如不得到及时解决,将严重影响工程进度。中广核迅速组建攻坚小组,石秀安作为主力参与计算分析。他迅速带领团队开足马力,在短时间内探索了多种方案,并顺利完成堆腔注水改进对堆外探测器的影响分析。这不仅确保了工程进度,更为解决后续研发中出现的类似问题提供了示范。
新赛道,见证中国核电跨越式发展
2015年至2020年,转向先进核能研究系统研发的石秀安作为项目设总兼总体方案负责人,牵头组织中广核研究院各专业开启先进核能系统技术的探索研发,不仅完成了总体方案,更突破反应堆设计、软件平台搭建等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圆满完成每年的研发任务及目标。
如今,石秀安担任华龙国际核电技术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在公司党委领导下协调中核集团、中广核华龙技术团队,协同开展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技术优化创新,进一步提升“华龙一号”的安全性、先进性与综合竞争力,为中国核电高质量发展贡献“华龙力量”。作为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核电创新成果,“华龙一号”如今已是中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有力推动我国能源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
闯过了一道道技术难关,始终不忘初心,石秀安就这样“越是艰险越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