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习鑫、叶贤淑:共赴高原开启人生新篇章
新清华 2025年08月29日 第2373期 专题报道
●记者 高晓宇
王习鑫(右)与叶贤淑(左)在毕业典礼现场。
他将在肝胆外科的手术台旁践行医者使命,她将在公共服务的岗位上诠释责任担当。他们在清华园里把生活唱成歌、把学业绽成花,带着“肝胆相照”的默契一同踏上前往青海的列车,共同选择在青藏高原开启人生的新篇章。
他们就是临床医学院2022级硕士王习鑫与叶贤淑。
清华时光:各自绽放又彼此照亮
去医学楼报到那天,王习鑫和叶贤淑排在同一支队伍里,闲聊间两人发现同是周杰伦音乐和马拉松的爱好者,缘分就此开启。他们在医学院学生节的舞台上相互鼓励,在校园马拉松中并肩冲刺,在科普大赛里组队演绎医患情景剧。
王习鑫学习肝胆外科,叶贤淑钻研消化内科。看似不相关的领域,却有着“大外科与大内科”的互补特色。叶贤淑说:“他看CT片总能注意到我忽略的细节,我分析病历也能帮他补充内科视角。”专业上的互补成了彼此启发的源泉。
王习鑫是同届获锦旗最多的学生。他白大褂口袋里永远装着写有自己手机号的便签,三年来他坚持给每位患者留联系方式,很多患者甚至指定他为自己换药才安心。叶贤淑作为班长,常牵头组织社区义诊。她总能用三言两语化解老人的紧张。王习鑫说:“她像小太阳,总能把温暖传给身边人。”
“清华教会我们的从来不是单打独斗。”在清华的三年,他们各自绽放又彼此照亮。
“去青海!”心动到行动的共同抉择
“不是去奉献,而是去成长,和这片土地一起。”面对“为什么是青海”这个问题,王习鑫和叶贤淑总会同时想起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规培轮转的场景。远道而来的青海患者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说着:“北京的好曼巴(好医生)。”满怀期待的目光令两人久久难忘。王习鑫回忆:“当亲眼看到肝包虫病患者千里求医的艰辛,我深刻意识到青海多么需要医生。”
叶贤淑把去青海的利弊列了满满三页纸,最后决定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声。“你去当医生,我去做选调生,我们一起行动,让更多人受益。”叶贤淑的提议得到了王习鑫发自内心的认同。
王习鑫的导师冯晓彬副主任医师常赴青海帮扶,导师的言传身教引领他坚定前行。“与其让病人跋山涉水,不如我去扎根西部。”王习鑫选择继续坚守临床一线。
叶贤淑的导师任渝棠副主任医师曾赴青海义诊,导师的经历让她真切地看到了西部对医疗人才的渴求。“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专业本身,而在于如何运用所学服务社会。”导师的话点醒了叶贤淑。她意识到自己更擅长公共服务,毅然选择赴青海选调。
扎根高原:最好的伴侣是并肩的战友
“他瘦得像根豆芽,我总担心他在青海吃不惯。”“她是急性子,我担心她跟人打交道受委屈。”说起对方,王习鑫和叶贤淑相互的担心里溢满了甜蜜。
做决定时,他们不是“谁听谁的”。叶贤淑通常会列出所有可能性,王习鑫则会分析每种选择的风险,最后总能找到那个“让两个人都舒服”的答案。
“我们的爱情里拥有1+1>2的合力。”王习鑫说,“去青海不是牺牲而是选择——选择和爱的人一起做有意义的事。”
如今站在青海的土地上,叶贤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使命感:“这里是干事创业的大舞台。”王习鑫则憧憬着未来:“两个人一起努力在医疗资源薄弱处播下种子,这就是清华人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