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清华

日期选择

师生校友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 校机关作风建设年第二阶段总结会召开
综合新闻
新清华

2025年10月24日

2379

本期8

文章23

字号【 加大 还原 减小

师生校友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

新清华 2025年10月24日 第2379期 综合新闻

●记者 杨滨华 杨雪文 黄思南

师生缅怀杨振宁先生。

科学馆外排起了送别杨先生的长队。 赵青松/摄


10月19日一早,科学馆前排起了蜿蜒的长龙。人们身着素衣、面色肃穆,静静地、静静地伫立着,缓缓向前移动。不断有人加入进来,队伍越来越长,一眼望不到头……

他们是来送别著名物理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先生的。杨先生生前倾注心血打造的学术高地——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便位于此。杨先生于10月18日逝世后,学校在馆内119室设立缅怀室,接受校内师生及各界相关人士吊唁。

人们接连不断地有序进入,在先生遗像前久久凝眸、深深鞠躬。

追忆,何止于这间缅怀室。许多清华师生、校友还写下了纪念文字。

清华大学原校长、高等研究院院长顾秉林院士表示,听到杨先生去世的消息,感到万分悲痛。想起我和杨先生在一起工作学习的日子里,他的谆谆教诲,我永生难忘。杨先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使得我们那时候年轻一代都渴望学好物理,这是我后来在专业上选择物理的一个原因。杨先生曾向周总理建议,要培养年轻一代,要加强基础研究,在他的建议下,我们国家成立了研究生班,我当时因此成为清华大学研究生班的一员。我在1984年又去美国深造,这也是由于杨先生一直在推动中国物理学会和美国物理学会进行高级访问学者交流。杨先生说一定要在他有生之年帮助清华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在他的建议和推动下,学校成立了高等研究院。对于高等研究院的整个方向、运行机制,他都提出了很多明确的建议,使得高等研究院这20多年来一直发展得很顺利。高等研究院的成立推动了清华大学理科的发展,推动了清华大学的发展,也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如今,高等研究院进入了“后杨振宁时代”,我们一定要把杨先生未竟的事业做好,杨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姚期智院士表示,杨振宁先生是20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1954年他与米尔斯共同提出的杨-米尔斯理论,是颠覆性的工作,对高能物理影响巨大深远。他与李政道先生合作发现的宇称不守恒定律,一举打破了传统物理观念的束缚,两人不仅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更激励了几代中国学子投身科学、探索未知的志向。我们对一代宗师高山仰止,心怀无限景仰,永远尊敬与怀念!

物理系教授、高等研究院教授朱邦芬院士表示,2000年起,我来到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现高等研究院)担任教授,与杨先生有了非常多的接触。若用一个词形容他,我选择“率真”——不管是做科研还是为人,他的心态都很年轻,对很多事情有好奇心。这份率真,还体现在他对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始终怀着强烈的使命感。无论是他1971年率先回国访问,还是全职回到清华任教;无论是他与至交邓稼先的“千里共同途”,还是他半个多世纪以来不计得失毁誉,为祖国的事业呕心沥血,都彰显了一个事实:他的心和根始终在中国。

数学科学中心主任、求真书院院长丘成桐院士表示,几十年来,我与杨先生交往很多,在清华比邻而居。他的学问与数学有诸多联系,我们因此有不少学问的交流,也为发展中国的科学而共同合作。杨先生始终怀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严谨的治学态度,愿意做有长远影响的研究,我一直很尊重他。杨先生对中国最大的贡献是改变了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而今天,中国人在世界科学舞台上更有信心了。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院士表示,2002年,杨先生等对清华物理系提出加强实验凝聚态物理研究的建议,正是在此背景下,我得以在2005年到清华工作。我们团队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验发现的成果极大受益于杨先生的关心。杨先生的教诲给了我勇气和信心去寻找独特的、非共识的路径挑战一些很难的科学问题。杨先生对我国物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起到巨大作用,这种深沉的爱国精神是我们科学工作者最大的力量来源。

智能科学讲席教授、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院士表示,我和杨先生真正认识是在北京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时,杨先生那时正准备筹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后来我到清华工作,也是受到杨先生的召唤。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杨先生不断追求真理的好奇心。他关心中国和美国有多少差距,怎么能赶上,哪些方面会有优势。杨先生对真理和美的追求,不断探索的好奇心,看问题的高度和角度,以及对国家的大爱,值得年轻一辈们学习。

高等研究院教授王小云院士表示,杨先生是一位令人敬仰的科学大师,他始终密切关注科学前沿的诸多领域,并对年轻学者的科研工作给予了无私的扶持与鼓励。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深厚的家国情怀。他回到清华大学,是真心希望能在关键科技领域的突破与科技人才的培养上“帮得上忙”,这对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很多年轻人的成长是意义深远的。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院士表示,我与杨先生相识于2007年,那时我刚从美国回到清华大学。到2021年时,往来邮件已经有200余封了。2023年5月23日,我最后一次拜访杨先生,我介绍了西湖大学的最新进展,他很高兴,同时告诉我后面会有很多困难,但一定要坚持下去。杨先生的风骨和精神,将化身灿烂星河的光芒,激励我们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物理系教授王亚愚表示,杨先生非常关心年轻人才培养。只要杨先生这样的人在清华园,给学生的影响就是难以估量的,学生们会发现原来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就在我们身边。杨先生的家国情怀是特别朴素、特别具体的,比如他特别鼓励学生们去从事真正有应用价值的技术研究、工程研究,真正能够造福中国的老百姓,我觉得这是他家国情怀最本质的一个特征。

高等研究院教授翟荟表示,对于杨先生,我觉得可以简单的总结两句话:一个纯粹的科学家,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他对科学是非常纯粹的热爱,即便是80岁到90岁的高龄,他还是活跃在科研一线。同时他也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为国家做了很多具体的事情,对于年轻人的成长给予了许多具体的帮助,对清华大学的发展倾注了很多心血。杨先生的精神将长久地激励着我们继承先生遗志,做纯粹的科学家、坚定的爱国者。

高等研究院2021级博士生王鹤然表示,我曾经参加过杨先生的一个讲座。在研究方向选择上,他说不仅要关注个人兴趣,也要结合时代发展和国家需要,这些话对我个人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先生强调的“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这八个字,在我心中留下了最深的烙印,时刻激励着我甘坐冷板凳,踏踏实实地做学问。

高等研究院2022级博士生陈雪表示,杨先生留下的精神遗产中,最触动我的是一个“真”字。做人,要率真无畏,敢于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治学,也要真诚无畏,勇于挑战权威定论。这份对“真”的坚守,是先生留给我最宝贵的财富。

高等研究院2023级博士生武悦表示,杨先生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他治学的品格,他总是强调我们要踏踏实实做学术。作为高等研究院的一名学生,我觉得在这里踏踏实实做学术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

  • 语音播报
  • 一键复制
  • 导出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