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为媒 以艺铸魂 美术学院探索思政实践育人新范式
新清华 2025年11月21日 第2383期 专题报道
●记者 佟霖

图片分别为:①师生调研木版年画博物馆。②师生在北海赤西村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创作活动。③师生在实践中调研无障碍助残设计。
壁画的色彩、古建的纹理、田野的风声……这些元素汇聚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别具一格的实践课堂。近年来,在学校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进程中,美术学院立足学科特色探索思政实践教学,让思政成为美育的价值引领,让美育成为思政的有效抓手,交出了一份以美为媒、以艺铸魂的思政实践育人答卷。
专业×社会×思政=
实践育人新范式
“实践是艺术教育的‘根’,离开了实践,艺术教育就是‘无根之木’。”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覃川道出了学院的实践育人理念。在长期教学探索中,美术学院建立起由党委书记牵头,各专业教师、辅导员等多方力量协同互促的实践育人工作机制,构建了“专业实践、社会实践、思政实践”三类实践“一体化”推进的育人体系。
依托清华暑期“小学期”,美术学院各专业结合自身特点探索思政融合路径,在全国各地开展多样化专业实践。“在西北这条线路上,学生们看到的是中华文明和优秀艺术数千年发展演变的壮阔历程。”雕塑系教授董书兵说。在丝绸之路沿线专业考察课程中,雕塑系学生足迹遍布戈壁、雪山等自然地貌和陕西历史博物馆、敦煌莫高窟等文化地标,在观摩与研习中拓宽视野、提升能力。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工艺美术等系的师生也深入祖国广袤山河,立足专业特色开展古建测绘研究、城市形象设计等实践,形成一批批扎根现实的专业实践成果。
沿着实践的脚步,美术学院将专业技能与社会实践结合,让学生“走出校园、了解国情”,实现“看、思、悟、行”的闭环。师生在遵义绥阳,将旧厂房更新为文化展陈与公共活动空间,推动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在中西部农村地区,亲身参与户用厕所改造,显著改善人居环境……通过社会实践,美术学院以艺术之力回应地方需求,将学生个人成长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流。
思政实践则成为实践链条的主线。今年暑期,美术学院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开设“思政实践”课程,奔赴全国各地展开研学与创作。走进江苏宜兴,师生为普通劳动者创作肖像雕塑,让艺术贴近民众;在湖南桂阳,师生瞻仰革命圣地,通过写生创作表达信仰力量;在新疆和田,师生以新时代卫国戍边战士为原型创作的雕塑《问勇》落成,让爱国主义教育在创作实践中具象而深刻。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马文甲表示:“思政实践不是简单的走过场,而是通过不断深入社会现场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理解艺术何为。”
让“一次出发”变为
“长期生长”
“美术学院的实践并非一次性调研,而是通过长期合作让学生在解决地方实际问题中,深化对传统工艺传承的认知,同时提升产品设计、品牌策划等专业能力,实现教学相长、校地共赢。”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晓昕表示。为使实践育人模式走深走实,学院逐步探索出一套组织统筹、校地协同、成果转化全流程的实践育人机制。
以“有组织的实践”为基础,美术学院形成从筹划到实施、从过程到反馈全链条运行模式:实践启动前,通过“集体备课”明确方向、细化方案;执行中,建立实时联络机制,保持线上线下协同;返校后,以成果展示和专题研讨形式总结巩固经验,完善迭代课程体系。
从“短期调研”走向“长期共建”,美术学院建立起“专业服务地方、地方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机制,与全国多地共建的美育工作站与实践教学基地相继落成,形成“学校育人、社会受益”的双赢格局。在广西北海赤西村,美术学院师生与当地村民共同打造的“艺术种植”等公共艺术作品已扎根乡土,成为地方文旅发展的新亮点。从2024年第一次走进赤西开展考察调研与在地创作,到2025年本科生实践教学基地在此落地,一条可持续的合作共建之路铺展开来。与此同时,山西、江苏等地的合作共建也同步推进,形成多点开花的生动局面。
学院同时与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农业农村部等机构建立合作,借助更广阔的平台拓展实践深度,从体系上实现由“分散探索”到“系统联动”的转变,让实践辐射更广区域,形成长效的社会影响力。
在完善的组织保障与扎实的共建载体支撑下,美术学院的实践教学从“落地运行”逐步走向“成果生成”。在遵义、苏州、克拉玛依等地,美术学院的调研与创作成果被直接转化为展览、城市设计方案和文化推广项目,成为推动区域文化发展与美育建设的重要力量。这种“实践-成果-服务”的闭环,让学生感受到专业的社会价值,也让实践育人真正实现“可见的生长”和“可持续的影响”。
在实践沃土中结出成长硕果
教育的核心是“育人”,思政课的目标是“铸魂”。学生通过思政实践深度参与推动实际问题解决,能够全面地建立专业认知和实现自我成长。
环境艺术设计系学生在调研中产生了对绿色可持续与人性化设计思考。工业设计系学生聚焦“乡村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将概念设计完善为贴合需求、全面精准的可操作方案。“乡村设计不能只谈美学,更要服务文化传承和村民增收。”美术学院学生龙依然深有感触。这样的思考让实践育人的成效愈发清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引导他们从“创作作品”到“创造价值”,实现“小我融入大我”。
未来实验室助理研究员焦阳带领的实践支队,深入调研残障群体的真实需求,以将设计主导权交还给使用者的理念和优化环境设施与服务流程的设计方案,提升残障群体的就业尊严与社会融入感。焦阳表示,这次实践以“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实际行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设计的使命与温度。
学生在实践中的成长积累,也在反哺美术学院教育的全过程。社会现场的经验成为课程更新的重要资源,教学设计更加贴近时代议题,学生再不断将课堂所学重新投入实践创作与检验,实践育人与教学课堂由此形成双向奔赴的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来自企业、地方政府、兄弟院校、媒体等合作伙伴相关资源和力量的融入,为美术学院构建起“大思政+大美育+大实践”的可持续发展体系,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从敦煌大漠到乡土渔村,从煤矸山脚到城市街巷……美术学院积极探索新时代美育路径,将师生的一次次出发转化为长效机制,把实践的一个个作品沉淀为育人成果。
面向未来,美术学院将继续落实学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部署要求,把立德树人的使命落实在祖国大地上,以“真刀真枪做设计”的实践锻造专业精神,以思政涵养理想信念,为国家培养更多“能绘善塑、知责担当”的新时代艺术人才,交出“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高质量美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