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藏珍:时光里的精神印记
新清华 2025年11月21日 第2383期 清华史苑
●学生记者 梁峻祥 苏钰媛

图片分别为:①杨倩荣获2021年东京奥运会首枚金牌的领奖服和吉祥物。②学校体育部1932年赠予吴靖的白色运动荣誉绒衣(图中展示为复制品)。③赵元任使用的照相机。④黄耀寰捐赠的清华大学自制计算尺。⑤刘仙洲使用过的计算尺。⑥“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机柜及通信主板。⑦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书库中存放着当年读者使用过的书桌原物。⑧杨绛使用过的打字机。
一件绒衣、一台相机、一把木尺、一张书桌……这些清华园里的“老物件”,或见证过园子的晨曦暮霭,或陪伴过清华人的青灯黄卷,它们都拥有鲜活的故事,承载着清华人永不褪色的家国情怀。
运动服:传承体育育人精神
一件白色的运动绒衣,历经九十载春秋,绒面已泛起温润的时光印记,唯有左胸处代表清华的“TH”两个字母,依旧针脚分明,仿佛还留存着当年的体温与荣光。
1928年,清华大学首次招收女生,17岁的吴靖被西洋文学系录取。当年,吴靖在清华园生活时印象最深的便是“体育”。学校为鼓励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规定凡参加5个项目运动队者,奖予一件有清华标记的毛衣。酷爱体育的吴靖,因同时参加篮球、排球、田径、游泳、滑冰队,荣获了这件象征荣誉的绒衣。
近九十年后,2021年7月24日,东京奥运会赛场上,清华学子杨倩勇夺10米气步枪冠军,拿下本届奥运会首枚金牌。27日,杨倩又与队友杨皓然一起,摘得10米气步枪混合团体金牌。领奖台上,杨倩身着红白相间的中国代表团领奖服“冠军龙服”,胸前的五星红旗和奥林匹克五环标志鲜艳夺目。
从马约翰先生“体育的迁移价值”的教育思想,到蒋南翔老校长提出“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再到“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教育观,直至“无体育、不清华”的学子共识。跨越时空的运动服装见证的不仅是竞技场上的辉煌时刻,也是生命在运动中获得的永恒力量,更是百余年来清华一脉相承、历久弥新的体育育人理念和清华人拳拳的爱国之心。
照相机:记录学术报国实践
一台德国产的皮腔折叠相机,一台法国产的双镜头相机,它们的金属部件上已满是岁月的痕迹,却见证了一位学术大师如何用镜头书写生命的诗意。
上世纪二十年代,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赵元任在清华任教期间与这两台相机结缘。赵元任用它们拍摄了不少双幅的立体照片,留下生动的视觉资料。
从1910年用奖学金跟同学合伙购买第一台相机,到1981年因手抖不得不放下相机,赵元任用七十余年的坚持告诉我们:清华精神不仅体现在严谨治学中,更流淌在对生活永不熄灭的热爱里。
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展厅内,一台Pentazet-35型高速摄影机默默伫立。作为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最早的科研设备之一,它曾用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的高速摄影。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整个清华园为之沸腾。“这颗原子弹的爆炸震撼了国内外,让中国人扬眉吐气,挺直了腰杆。”当时的情景,深深地烙在工物系1960级校友朱凤蓉的心中,激励她努力学习。毕业后,她如愿到核试验基地工作。几十年来,一批批清华学子前赴后继投身于此,在艰苦困难的工作中成长、成才。正如朱凤蓉所说:“我们是从清华毕业的极普通的学生,仅仅因为我们投身到了一项伟大的事业中,仅仅因为我们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才体现了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
计算尺:承载严谨治学态度
在计算工具稀缺的年代,计算尺承载着清华人严谨治学的态度。刘仙洲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工程教育家,1932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素以教学严谨著称。他的学生王希季院士回忆,“在西南联大,刘仙洲先生教我机械,有一次他出题考试,题目要求准确到小数点后三位。我对此并没有注意,结果我什么都对了,就是没有到小数点第三位,得了零分。这件事使我认识到‘做一件事必须把事情的目标考虑得非常清楚’,从此我做工作就比较谨慎。”
冒鸿章校友在西南联大求学时购买的两把计算尺,成为他学习、工作上的得力助手,与他一起见证了我国铁路建设的发展历程。冒鸿章于1949年毕业后,长期在铁路建设部门工作,先后参与过许多铁路专用机械的设计,参加过成昆、成渝、宝成及中国援建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的坦赞等重要铁路工程的建设。
黄耀寰校友于1965年入学精仪系时购入一把清华大学自制的计算尺。1970年毕业之后,他被分配至云南临沧。黄耀寰将这把在当时算得上“先进、实用”的计算尺精心装好,放入前往祖国西南边陲的行囊中。这把计算尺帮他解决了工程量核算等不少问题。每当使用它、看到它,黄耀寰总会回忆起在清华园的往事和师长们的教诲,他说:“我深知,作为清华学子,无论在哪里,无论做什么,都应该坚持做好为人民服务的每件事,我没有愧对教育我、培养我的清华母校。”
计算机:见证科研技术突破
在早期计算机研制方面,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原自动控制系)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毅力和“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勇气,取得了多项历史性突破。1958年七一前夕,由刚从苏联留学回国的金兰老师带领平均年龄不到23岁的17名师生团队,奋战一个半月成功试制出红旗551型非线性电子模拟计算机。
六十余载弹指而过,从当年的庞然大物到今天的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红旗551所承载的那份自力更生、敢为人先的精神,依然在每一行代码中流淌,在每一次技术突破中闪光。
2008年,清华大学计算机系1980级校友廖湘科院士作为副总设计师,参与研制了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2010年11月14日,国际TOP500组织公布了最新全球超级计算机前500强排行榜,“天河一号”排名全球第一。它在石油勘探、高端装备研制、生物医药、动漫设计、新能源、新材料、工程设计与仿真分析、气象预报、遥感数据处理、金融风险分析等领域获得了大量成功应用,目前已经服役超过10年,成为国产功勋超级计算机。
书桌:浸润书香美好品质
“我在许多学校上过学,但最爱的是清华大学;在清华大学里,最爱清华图书馆。”著名作家、清华大学1933级研究生校友杨绛曾在《我爱清华图书馆》一文中流露出她对清华图书馆的无限眷恋。在清华图书馆老馆二楼书库,至今还完好保留着数张民国时期读者使用过的书桌。
杨绛最爱的清华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16年,是清华早期四大建筑之一,以其宏富的藏书、优雅的环境,一直受到学子们的喜爱。在这里,杨绛潜心攻读,吸收知识的养分。
2001年夏,90岁高龄的杨绛又一次回到阔别数载的清华图书馆,回到了她钟爱的阅览室。杨绛的一生深刻诠释了“好学”二字——从青丝到白发,从清华园的玻璃地板到晚年书斋的笔墨纸砚,对知识的渴求未因岁月流逝而消减。这份热爱与坚守早已熔铸成一种沉静而坚韧的力量,正是清华人代代相传的美好品质。
针脚里藏着奔跑的青春,镜头后是好奇的眼睛,刻度间丈量着科学的严谨,书页上浸润着思想的微光。它们静立一隅,与我们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关于热爱、关于坚守、关于一份永不褪色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