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清华

日期选择

清华核能人:许你万分安全
专题报道
新清华

2024年05月24日

2327

本期8

文章26

字号【 加大 还原 减小

清华核能人:许你万分安全

新清华 2024年05月24日 第2327期 专题报道

●记者 周襄楠

4-1.jpg

  从“两弹一星”元勋中的14位清华校友到“核工业功勋榜”上榜人员28位清华校友,再到实现“双碳”目标的新时代,清华人始终是中国核工业发展中闪闪发亮的群体。

  自1996年,清华大学与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集团”)开展定向生培养以来,清华大学每年为中核集团培养输送60名左右核专业本科定向生,90%以上都选择了核工业重点领域。目前,中核集团有10余名院士和首席专家、科技带头人与100余名党组管理干部学成于清华。
  风云际会,大浪淘沙。清华力量支撑了中国核工业的发展,每个清华人的选择和奉献,交汇成历史的洪流,在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和壮大中奏响时代强音。

破局:艰难的起步

  经中央批准,1956年10月27日清华大学成立工程物理系(以下简称“工物系”),由何东昌同志担任系主任。
  正在工物系读书的王大中,在一部奥布灵斯克核电站科教片的影响下,毫不犹豫选择反应堆工程专业,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反应堆工程专业大学生。随后,来自江苏的徐銤和来自上海的李冠兴分别考入工物系。
  1958年,清华大学向上级建议,自行设计和建造一座功率为2000千瓦的屏蔽试验反应堆,并以此为依托,建设中国核能事业急需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这个基地自诞生以来有过一系列的名字,即现在的核研院,当时最响亮的名字还是它的工程代号,即“200号”。
  清华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创建核学科,因此王大中毕业留校加入屏蔽实验反应堆建设。在屏蔽堆建成的前一年,时任工物系同位素分离教研组主任、34岁的刘广均(1952届物理)被调到兰州国营五〇四厂,参与浓缩铀的生产工作。
  20世纪60年代末,第二代核电厂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崭露头角,而中国的核工业还在创业的道路上苦苦求索。
  1963年,正在北京石油学院工作的曹本熹(1938届化学)接到国务院紧急调令,赴第二机械工业部(后改称“核工业部”)担任核燃料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在第二机械工业部,他出色地领导核燃料的科研攻关、中试、生产线的投产和运行以及技术改造。在曹本熹到第二机械工业部之后,李冠兴在硕士毕业后也将核燃料作为毕生奋斗的事业,一头扎进包头二〇二厂,一待就是40年。
  1966年,汪家鼎、滕藤、朱永(贝睿)领导完成了712任务,实现了利用溶剂萃取法对核燃料进行后处理,使我国核燃料后处理工艺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1968年,濮继龙工物系毕业后,参加中国第一座高通量工程试验反应堆的设计、建造和试运行。
  20世纪70年代,徐銤参加了中国第一个快堆零功率装置东风六号的启动实验,但是“零的突破”以后,快堆研究陷入了困境。
  徐銤没有放弃,毅然选择坚守,继续进行相关科研攻关。

跟跑:不懈地奋斗

  1979年,美国三哩岛核电站发生堆芯熔化事故,世界核工业陷入低谷。
  核事故没有让王大中消沉,反而是让他更清晰地意识到,安全是核能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在这一年,张作义考入清华能动系(当时名为“热能系”)。1981年,王大中作为访问学者到德国于利希核研究中心进修,师从“球床堆之父”苏尔登教授,开展“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的设计”课题研究,期间王大中提出了“环形堆芯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的新概念。1982年10月,王大中回国,不久后先后被任命为“200号”副所长、所长,主持低温核供热堆研发工作。
  同年,39岁的濮继龙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国从事核安全研究。次年,余剑锋考入清华工物系,本科毕业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1985年,秦山一期核电站正式破土动工,于1991年建成投运,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站的历史。余剑锋成为秦山核电的设计和建造工作的亲历者。后来,他从中国核工业的参与者,逐渐成长为领军者。
  秦山核电站同样锻造了众多投身核工业的清华人。核电秦山联营公司副总工程师黄坚持(1965届工物)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保证核电站的安全落地;焊接界泰斗潘际銮院士(1948届机械)出任秦山核电的工程顾问,主攻让核电站“密不透风”的科研方向。
  彼时,刚刚出任中国核工业第二二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刘锡才(1966届土建)带领团队参与到秦山核电的建设中。他相继任广东核电投资公司、广东核电合营公司、中国广核集团公司的总经理,成为中国核电运营和管理的重要领军者之一。

超越:领先世界核能技术水平

  1989年,王大中主持的低温核供热试验堆建成,是世界上首座投入运行的“一体化自然循环壳式供热堆”,具有良好的非能动安全性。王大中在2020年为核研院建院60周年题词“为了和平与安全”,简短又蕴含深意。
  超越的底气来自前瞻的眼界。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王大中带领团队开展高温气冷堆技术的研发,徐銤带着团队进行快堆预研,目标对准国际上尚属于超前的第四代核电技术。
  1987年,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破土动工。1991年,濮继龙接到调令,开拔大亚湾核电站。1997年,他从法方厂长手里接过大亚湾核电站厂长的职务,成为第一任中方厂长。
  李冠兴在包头二〇二厂筹建核工业唯一一个建在工厂里的重点实验室,建成中国首条重水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他的部分研究成果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
  1992年,国务院批准立项,王大中带领200号团队开始建设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并于2003年并网发电。这是世界首座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实验堆,标志着中国掌握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的关键核心技术。
  王大中的学生张作义成为“200号”第一届博士生,并成长为这支优秀团队中的重要一员。1994年,张作义从德国回到清华,继续投入核反应堆研究,逐步走上领导岗位。2001年,他开始担任院长,带领核研院师生接下导师王大中提出的两个新挑战:实现实验反应堆向工业规模原型堆的跨越;实现老一代科研工作者向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的传承。
  2006年,“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被列为国家16个科技重大专项之一,时年44岁的张作义被国家任命为该重大专项中高温气冷堆分项的总设计师和专职技术责任人,全力攻坚全球首座工业规模的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即华能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工程。
  2010年,中国实验快堆实现临界,次年并网发电。在此基础上,7年后,中核集团在福建省霞浦县宣布示范快堆工程土建开工。2018年,余剑锋任中核集团的董事长、党组书记。
  而在此之前,“华龙一号”——中国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压水堆核电创新成果,陆续落地福建福清、广西防城港和巴基斯坦。
  一批清华学子与“华龙一号”等中国三代核能技术共同成长。石秀安(2008届核研院)作为“华龙一号”反应堆堆芯设计专项技术负责人深度参与其中;汪量子(2011届工物)工作伊始就参与“华龙一号”的研发,成长为中核集团最年轻的正高级工程师之一;杨林(2010届核研院)参与中国另一个主力自研技术CAP1400压水堆示范工程非能动安全壳冷却技术试验台架,完成非能动安全壳冷却技术的试验验证;刘凯(2007届工物)长期在巴基斯坦核电站工程现场驻外,见证了一座座核电站在这片中巴合作的热土上枝繁叶茂……
  2023年12月6日,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顺利完成168小时持续运行考核,开始商业运行,标志着中国建成并运行了世界上第一座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这意味着清华人持续数十年,知难而进、众志成城,牵头研发的以固有安全为主要特征的先进核能技术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世界的飞跃。
  老一辈核工业的清华人怀揣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责任,面对基础薄条件差,困难重重,仍百折不挠。
  以张作义为代表的年轻一代核工业的清华人,在自主科研、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征途上奋勇拼搏、笃行不怠,勇闯“无人区”,最终把“没有先例”变成“成功案例”。
  面向未来,核工业中的清华人,将为中国乃至世界能源结构优化升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贡献更多清华力量。

  • 语音播报
  • 一键复制
  • 导出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