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坤:江河奔腾不息 攀登历程不止
新清华 2024年05月24日 第2327期 专题报道
●记者 段颖
37年,常年跟着江河走,一直绕着大山转,晒过金沙江干热河谷的烈日,撑过大凉山霸道刺骨的严寒,这是一种怎样的坚守?很多人不解,可跟水电打了半辈子交道,他觉得自己还像初入行时一样热爱不减。
截至2024年2月14日,世界第四大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累计发电量突破600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8亿吨,减排二氧化碳4.94亿吨,这一巨型工程的总设计师,正是清华水利系校友、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王仁坤。
做不出好设计,对不起大工程
1986年硕士毕业后,王仁坤来到中国电建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从事水电工程设计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设计建成溪洛渡、锦屏一级、大岗山等国内外20多座大、中型水电工程。
其中,溪洛渡水电站混凝土拱坝高285.5米,装机容量1386万千瓦,是当时世界第三大水电站,在国内仅次于三峡;锦屏一级水电站的混凝土拱坝高305米,为当前世界第一高坝;大岗山特高拱坝的抗震设防指标为当前世界高坝最大。
特大工程对应着极高难度,需要研究论证解决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从前期勘察设计到工程完建,王仁坤投入了大量心力,单溪洛渡一项工程他就干了30年。
用一个字描述王仁坤与溪洛渡的关系,那就是“爱”。这位专家型管理者精益求精,“一定要把设计做到安全可靠、方案最优,否则对不住工程的伟大和自己的责任。”
他和团队不断对设计进行优化、深化,并亲自研究解决最棘手的问题,从最具挑战性的拱坝建基面下手,经过巨量数值分析和物理模型验证,最终实施建设的溪洛渡拱坝较可研批准方案,节省直接投资约6亿元,优化报告被潘家铮院士称赞为“高坝设计宝典”。
攻坚克难,筑坝技术引领世界
王仁坤潜心吃透大坝建设技术问题,确保每一处问题都能圆满解决,工程方案达到科学最优。
受西部特定地形、地质、地震等环境条件影响,300米级特高拱坝枢纽工程的设计大大超出已有经验和设计规范的适用范围。王仁坤牵头推进了数十项重大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创建了300米级特高拱坝设计方法体系与安全控制成套技术,研发了特高拱坝枢纽泄洪消能设施的布置及结构设计方法,构建了地下厂房超大洞室群围岩稳定控制方法体系与成套技术,系列创新成果用于溪洛渡、锦屏一级、大岗山等项目,取得了巨大经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还推广应用到白鹤滩、孟底沟、叶巴滩、牙根二级等多座水利枢纽工程,助力我国高混凝土坝筑坝技术跃居世界领先水平。
鉴于工程所取得的创新性突破,溪洛渡与锦屏一级双双斩获素有国际工程咨询界“诺贝尔奖”之称的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杰出工程奖。
“累吗?累!值吗?超值!”
2002年,王仁坤来到清华水利系读博,如果把此前的读书和工作经历看作“知”和“行”的独立探索,那么在清华的深造经历则被他解释为“知行合一”的升华——所学所思能更好地投入到工程实践,又从工程实践的千头万绪中找到通向更高境界的道路。
他带着问题来学习,在导师潘家铮院士和周维垣教授的指导下,多位清华水利水电专家教授的帮助下,王仁坤带领设计研究团队全面论证了特高拱坝基础利用弱风化岩体和体形优化的技术可行性,并成功运用到工程实践中,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相关的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
学习过程充实又辛苦,在溪洛渡深化设计阶段,他常常晚上从成都到北京,转天迎接满满一天的课程“干货”,结束后立马赶回成都。
“累吗?累!值吗?超值!工程有需求,学习有目标,学后有收获,就不觉得苦和累了。”王仁坤说。
另一件让王仁坤觉得超值的事,是冒生命危险去做的。近十多年,他多次亲赴抢险一线,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为抢险救灾发挥突出作用。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及时到达紫坪铺大坝查看损险,并参与多个地震堰塞湖抢险排险。金沙江白格堰塞湖发生后,他第一时间提出被采纳的处置方案,有效降低了溃堰损失。
37年的奋斗,王仁坤先后荣获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1项省部级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和数十项发明专利,同时还获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大坝杰出工程师、国家卓越工程师等。
面对成绩和荣誉,他淡淡地说:“我只是见证并参与了伟大工程的建设,成绩是集体创造出来的。”
如今,作为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王仁坤要做的研究更多,长驻现场的时间却相对少了,但每去现场他都格外珍惜。王仁坤希望继续为国家水利事业发光发热,不管何时,这都是他坚定践行的人生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