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清华

日期选择

        胜利日,清华人深度参与九三阅兵              清华师生热切关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大会开展多种形式纪念活动
专题报道
新清华

2025年09月05日

2374

本期8

文章11

字号【 加大 还原 减小

胜利日,清华人深度参与九三阅兵

新清华 2025年09月05日 第2374期 专题报道

●记者 王晓霞

9月3日凌晨,参加广场合唱团的师生在出发前合影留念。


阅兵式上,清华师生在饮水点提供志愿服务。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清华大学师生校友深度参与了多个装备方队和空中梯队的核心装备研制工作,为相关设计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撑,为相关装备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在无人机设计、导航、控制及智能驾驶等方面攻克了众多技术难题,还完成了长安街活动景观整体设计、建国门和复兴门和平主题硬质景观设计制作、中轴线“万众一心”硬质景观设计制作、城市宣传画面设计、北京城市活动景观规划设计。

当天在天安门广场,还有189名清华师生参加了广场合唱或志愿服务。6月以来,他们克服工作和学习压力,全身心投入到训练中,努力以青春之歌致敬峥嵘岁月,以志愿服务诠释使命担当。


音符跃动 礼赞时代峥嵘

广场合唱团由首都40所高校的3000人组成,其中81名清华师生在阅兵前的暖场环节演唱《松花江上》《保卫黄河》等歌曲。

“能近距离见证祖国的繁荣昌盛,对我而言是莫大的激励。”医学院2022级本科生杨涵友激动地说。他今年暑期没有回家,与队友们一起投入高强度集训。他们顶着高温酷暑,反复打磨动作、调整状态,始终保持昂扬的训练热情。今年5月,杨涵友光荣地成为一名预备党员。他说:“这也是我入党考察期中最珍贵的一份礼物,我以后一定要用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词。”

精仪系2023级硕士生景雁南担任学校学生艺术团合唱队辅导员。在此次广场合唱团的校内训练中,他为大家讲述每首歌背后的创作背景,带领大家一遍遍练发声、排合唱。在他看来,每次参与综合演练都是一次“精神洗礼”。“当《钢铁洪流进行曲》响起时,我瞬间热泪盈眶,那一刻只有一个念头:‘吾辈当自强’,一定要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美术学院2024级硕士生杨罗锋收到志愿者招募的通知后没有丝毫迟疑:“我参加!”在他看来,用音乐传递伟大抗战精神,能让更多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强国有我 隔着红墙“听”阅兵

安检、引导、接水……在远端集结点、观礼台、饮水点等重要点位,到处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他们来得早、走得晚,典礼开始时退到“后台”,隔着红墙“听”阅兵。这其中的108名清华师生志愿者,始终以最严谨的态度和最温暖的微笑默默守护这场盛会。

卫健学院2024级博士生闫温馨主要负责观众饮水点的服务工作。令他尤为难忘的是,一次夜间综合演练中突然下起大雨,但大家自始至终坚守岗位,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态度做好服务保障。闫温馨感慨,参与志愿服务期间,自己不仅锤炼了意志,更收获了深厚的友情。

8月16日,未央书院2023级本科生张雨轩在综合演练中度过了非常特别的20岁生日。最初得知无法回家过生日时,他心中曾掠过一丝遗憾。但这场没有烛光与蛋糕的生日,却成为他青春中最闪耀的印记。

在规模最大的远端集结点,30位师生志愿者主要负责观众的集结等工作。他们在阅兵仪式正式开始前,已高效、有序地完成所有服务,顺利返回校园。

“虽然不能在现场近距离感受阅兵式的震撼,但我们的志愿服务同样是这场盛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机械系2024级博士生郝大中说道,“能以这样的方式参与国家盛典,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深感自豪与充实。”


育人为本 青春之花为国绽放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激昂的钢琴声与低声的清唱融为一体,现场参观的人群驻足聆听《国际歌》《我和我的祖国》《保卫黄河》……工物系2023级本科生张誉泷在参观结束后即兴演奏钢琴曲,用一个个音符唤起听众深沉的民族记忆。

为做好专项活动的服务保障工作,切实提高育人实效,7月以来,学校组织了系列学习、参观和培训活动。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学校专门组建了临时党支部,举行成立仪式暨专题党课,并通过集中观看影片《南京照相馆》、瞻仰清华英烈纪念碑等活动,筑牢信仰根基,凝聚奋斗力量。此外,学校还组织开展急救知识培训,系统强化体能、体态与礼仪规范,全面提升志愿者的综合服务能力,让大家以最佳状态展现新时代“清”年的风采。

8月上旬,参与广场合唱的师生深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开展调研考察,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厚植家国情怀、激发挺膺担当的使命感。与此同时,围绕合唱曲目的历史渊源与创作背景,大家自主开发了“音乐微党课”,通过剖析作品背后的时代精神与情感内核,探讨文艺作品如何唤醒集体记忆。师生以歌叙史、以声传情,在实践中唱响别样的“清”春赞歌。

9月3日正午时分,光荣完成任务的广场合唱团与志愿者队伍陆续返校,眼中满是振奋激动。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我们铭记的不仅是苦难与辉煌,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硝烟虽已远去,精神的火种仍在传承。  

  • 语音播报
  • 一键复制
  • 导出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